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政务大模型如何安全高效落地?这份指引给出了13个典型场景与安全规范,让AI真正赋能政务服务。核心内容:1. 政务大模型四大类应用场景详解2. 建设部署的集约化模式与安全底线3. 人机协作的实践路径与风险防范措施
基于《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》与TC260-004《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规范》的深度解读
2025年9月,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率先发布《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规范》(TC260-004),为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划定了技术底线。紧随其后,10月,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发布《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》,从应用场景到部署模式,从运行管理到保障措施,构建了政务大模型应用的完整框架。两份文件共同为"人工智能+"行动在政务领域的落地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安全保障。
通读《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》,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几个鲜明的政策导向:
以人为本,惠民利民:从智能问答到政策直达快享,从辅助办理到应急处置,13个典型场景无不围绕"让数据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"展开。这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,而是真正聚焦公众和企业的痛点需求,用AI技术破解办事难、办事慢的问题,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、高效、贴心。
提质增效,减负赋能:文件明确提出"统筹减负和赋能",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,避免"数字形式主义"。辅助文书起草、资料检索、智能分办等场景的设计,都在为政务人员"松绑",让他们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。这是对基层负担的真切关照。
守正创新,理性务实:文件既鼓励探索政务智能体、具身智能等创新应用,又明确要求"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、概念创新,避免重复建设、无效建设"。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,体现了对技术价值的清醒认知——大模型不是万能的,必须落实"辅助型"定位,人工审核、人机协作才是正确打开方式。
安全可控,行稳致远:从"涉密不上网、上网不涉密"的保密红线,到"防止国家秘密、工作秘密和敏感信息输入非涉密大模型"的护栏措施,从备案合规到内容审核,从日志审计到应急预案,安全要求贯穿始终。这种"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"的理念,确保了政务AI应用能够行稳致远。
集约共享,统筹协同:文件特别强调"一地建设、多地多部门复用"的集约化模式,县级及以下原则上不再独立建设。这种顶层设计避免了"村村点火、户户冒烟"的重复投资,也防范了"碎片化"带来的安全风险,体现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和前瞻性。
正是这些理念的贯穿,让《指引》不仅是一份技术文件,更是一份充满温度、富有远见的治理文件。它为政务大模型应用划定了清晰的航道:既要大胆创新,又要审慎稳妥;既要提升效能,又要严守底线;既要服务人民,又要保护数据。
本文将结合两份文件,系统梳理政务大模型的应用场景、建设部署模式、安全要求及应对方法,为政务部门和技术服务商提供全面的实践参考。
政务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可归纳为四大类,覆盖从对内办公到对外服务的全流程。
场景1:智能问答
场景2:辅助办理
场景3:政策服务直达快享
场景4:智能监测巡检
场景5:辅助执法监管
场景6:市场风险预测
场景7:辅助文书起草
场景8:资料检索
场景9:智能分办
场景10:灾害预警
场景11:应急处置
场景12:政策评估
场景13:智能辅助评审
政务大模型的建设部署强调"统筹集约、共建共享",避免重复建设和碎片化安全风险。
通用场景:私有化部署优先
专业场景:打造垂直模型
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
省级(自治区、直辖市)
地市级
县级及以下
统管复用模式
算力统筹
数据共享
TC260-004规范从选用、部署、运行、停用四个阶段,提出了21项安全要求,覆盖数据安全、系统安全、内容安全三大核心风险。
要求1:备案合规性核查
要求2:开源模型安全验证
要求3:技术能力评估
要求4:集约化部署
要求5:软硬件安全测试
要求6:供应链安全评估
要求7:API鉴别机制
要求8:基础设施加固
要求9:访问控制管理
要求10:外挂知识库安全
要求11:训练数据清洗
要求12:公开数据范围管控
要求13:安全护栏部署
要求14:生成内容标识
要求15:人工审核机制
要求16:风险提示
要求17:推理过程保护
要求18:人工服务保障
要求19:日志审计
要求20:持续监测与应急
要求21:数据安全处置
作为政务部门或甲方单位,如何落实上述要求?以下是分阶段的实施路线图。
需求论证
制度建设
预算保障
资质要求
技术要求明确
1. 内容安全管控能力
- 语义识别、敏感词过滤
- 多模态内容识别(文本/图像/语音/视频)
- 违法不良信息识别准确率≥95%
- 拒答、代答机制
2. 对抗攻击防护能力
- 提示词注入攻击防护
- 越狱攻击防护
- 资源消耗攻击防护
- 攻击样本库可持续更新
3. 数据安全管理方案
- 数据分类分级管理
- 数据台账管理
- 版本管理和回滚机制
- 敏感数据脱敏处理
4. 保密护栏技术
- 敏感信息识别拦截
- 重要数据泄露防护
- 个人信息保护
供应链安全审查
环境配置加固
1. 网络层
- 网络隔离策略配置
- 最小化通信权限
- 禁用非必要端口
- 修改默认配置和口令
2. 应用层
- 多角色权限配置
- API鉴别机制启用
- 接口调用频率限制
- 实名认证对接
3. 数据层
- 外挂知识库必要性评估
- 数据来源核查
- 数据清洗过滤
- 敏感数据脱敏
安全护栏部署
测试验证
1. 第三方安全测评
- 使用两种以上漏扫工具
- 渗透测试
- 供应链安全评估
2. 功能测试
- 内容审核机制有效性测试
- 对抗攻击防护测试(提示词注入、越狱、资源消耗)
- 准确率测试(抽样不少于5000条,不低于5%)
- 人工服务切换测试
3. 合规性测试
- 生成内容标识检查
- 日志留存检查
- 数据处理合规性检查
日常监测
1. 技术监测
- 系统运行状态监测
- 响应时间监测
- 准确性监测(低于95%触发告警)
- 安全护栏告警分析
2. 内容监测
- 生成内容质量抽查
- 违法不良信息监测
- 用户反馈收集分析
定期评估
季度安全评估
硬件平台、基础软件漏洞跟踪
知识库数据时效性评估
准确率评估
持续优化
1. 数据更新
- 知识库内容及时更新
- 过期内容清理
- 训练数据集优化
2. 模型优化
- 基础模型更新
- 微调参数调整
- 安全能力提升
3. 规则优化
- 代答、拒答库更新
- 敏感词库更新
- 过滤规则调整
人员培训
定期开展培训,内容包括:
1. 大模型基本原理和局限性
2. 安全使用规范
- 不将内部资料输入市场化大模型
- 不将敏感个人信息输入大模型
- 审慎使用生成内容,事实性内容需核实
3. 应急处置流程
4. 最新政策法规解读
应急响应
1. 制定应急预案
- 内容安全事件(生成违法不良信息)
- 数据安全事件(数据泄露)
- 系统安全事件(攻击、漏洞利用)
- 服务中断事件
2. 应急措施
- 一键关停功能
- 快速切换人工服务
- 问题溯源分析
- 及时报告上级部门
明确条款
1. 安全责任条款
- 供应商安全保障责任
- 数据安全事件报告义务
- 违约赔偿标准
2. 数据权属条款
- 数据所有权归属
- 使用边界和范围
- 数据销毁方案
3. 服务保障条款
- SLA指标(响应时间、准确率、可用性)
- 安全测评和整改时间节点
- 日志保存期限(不少于1年)
- 定期安全评估要求
4. 更新维护条款
- 模型更新频率
- 安全能力提升要求
- 漏洞修复时限
5. 终止条款
- 服务终止条件
- 数据处置方案
- 过渡期安排
风险描述
防控措施
1. 准入环节
- 数据接入必要性评估
- 不接入人事、财务等敏感业务数据
- 建立数据台账
2. 处理环节
- 敏感数据去标识化、脱敏
- 数据清洗过滤
- 访问权限最小化
3. 使用环节
- 加装保密护栏
- 敏感信息识别拦截
- 用户行为审计
4. 存储环节
- 数据加密存储
- 访问日志留存
- 定期审计
风险描述
防控措施
1. 供应链安全
- 供应链安全评估
- 软件成分分析
- 开源组件安全扫描
2. 系统加固
- 多工具漏洞扫描
- 及时修补漏洞
- 禁用非必要端口
- 修改默认配置
3. 访问控制
- 严格身份认证
- 多角色权限管理
- 最小化权限原则
4. 网络隔离
- 严格网络隔离策略
- 最小化通信权限
- 流量监测审计
风险描述
防控措施
1. 模型选用
- 核实备案情况
- 评估技术能力
- 选用支持RAG的模型
2. 数据清洗
- 训练数据清洗过滤
- 知识库内容审核
- 去除违法不良信息
3. 安全护栏
- 部署输入输出管控
- 提示词注入攻击防护
- 违法不良信息识别拦截
4. 内容审核
- 权威信息人工审核
- 生成内容标识
- 多模型交叉校验
5. 风险提示
- 界面设置风险提示
- 告知局限性
- 提供人工服务切换
风险描述
防控措施
1. 攻击识别
- 部署安全护栏
- 对抗攻击指令样本库
- 持续更新攻击特征
2. 防护策略
- 输入合法性检查
- 上下文关联分析
- 超长会话限制
3. 应急响应
- 恶意用户暂停服务
- 攻击行为告警
- IP地址阻断
按服务对象分类
1. 办公业务支撑类(对内)
- 严格人员身份认证
- 限制访问权限
- 加强数据保密
- 审慎输出推理过程
2. 公众政务服务类(对外)
- 内容公开范围管控
- 严格内容审核
- 生成内容标识
- 不显示推理过程
- 人工服务保障
按数据敏感度分级
1. 高敏感数据(人事、财务、涉密)
- 不接入大模型
- 涉密系统单独管理
2. 中敏感数据(内部工作资料)
- 必要性评估
- 去标识化处理
- 严格权限管控
3. 低敏感数据(公开政策)
- 可接入外挂知识库
- 定期更新维护
基础模型选择
优先级排序:
1. 已完成备案的国产大模型(私有化部署版本)
2. 支持政务专网部署的商业模型
3. 支持本地化部署和离线运行的模型
4. 支持RAG技术的模型
5. 开源模型(需充分安全测试和自主可控评估)
评估维度:
- 合规性(备案情况)
- 安全性(私有化部署能力、安全防护能力)
- 准确性(业务场景适配度)
- 可控性(本地化部署能力、数据不出政务网)
- 成本(建设和运维成本)
- 国产化(自主可控程度)
部署模式选择
1. 通用场景(政务领域标准模式)
- 私有化部署(推荐)
- 政务云环境部署
- 政务专网隔离
- 数据本地化处理
2. 专业场景
- 私有化部署
- 领域微调
- 数据完全可控
- 专网专用
3. 高安全要求场景
- 完全私有化部署
- 物理隔离
- 自主可控
安全护栏选型
必备能力:
1. 多模态内容识别(文本/图像/音频/视频)
2. 对抗攻击防护
3. 敏感信息识别拦截
4. 违法不良信息过滤
5. 代答、拒答机制
6. 日志审计功能
部署方式:
- 智能体编排
- 网关代理(推荐)
- 直联串接
选型标准:
- 独立于大模型应用部署
- 支持规则自定义扩展
- 攻击样本库可持续更新
- 识别准确率≥95%
第一阶段:试点探索(3-6个月)
目标:
- 选择1-2个典型场景试点
- 验证技术可行性
- 积累实施经验
重点任务:
1. 智能问答场景试点
- 接入公开政策数据
- 小规模用户测试
- 收集用户反馈
2. 辅助文书起草试点
- 限定文书类型
- 内部人员使用
- 人工审核把关
验收标准:
- 准确率≥95%
- 用户满意度≥80%
-无安全事件
第二阶段:推广应用(6-12个月)
目标:
- 扩大应用场景
- 提升用户规模
- 优化系统性能
重点任务:
1. 场景扩展
- 增加辅助办理场景
- 探索智能分办应用
- 开展政策服务直达
2. 能力提升
- 优化知识库
- 提升准确率
- 增强安全防护
3. 集约化建设
- 统一服务平台
- 资源共建共享
- 降低建设成本
第三阶段:深度融合(12个月以后)
目标:
- 全场景覆盖
- 深度业务融合
- 持续迭代优化
重点任务:
1. 全场景应用
- 覆盖13个典型场景
- 跨部门协同应用
- 跨层级资源复用
2. 智能化升级
- 探索智能体应用
- 具身智能探索
- 多模态能力增强
3. 生态构建
- 建立运营机制
- 培育服务生态
- 推动标准建设
组织架构
1. 领导小组
- 主要领导任组长
- 分管领导任副组长
- 统筹协调推进
2. 工作专班
- 信息化部门牵头
- 业务部门参与
- 技术支撑单位配合
3. 专家委员会
- 技术专家
- 业务专家
- 法律专家
- 安全专家
制度体系
1. 管理制度
- 政务大模型应用管理办法
- 数据安全管理规定
- 用户管理办法
2. 技术规范
- 建设部署规范
- 接口对接规范
- 数据接入规范
3. 运维制度
- 日常运维管理制度
- 应急处置预案
- 安全事件报告制度
4. 考核机制
- 应用效果评估办法
- 安全责任考核制度
- 运维服务考核标准
人才队伍
1. 技术团队
- 大模型技术人员
- 网络安全专家
- 数据治理人员
- 运维保障人员
2. 管理团队
- 项目管理人员
- 内容审核人员
- 质量监督人员
3. 培训体系
- 领导干部认知培训
- 技术人员能力培训
- 业务人员应用培训
- 全员安全教育
为便于政务部门自查和第三方评估,本节提供一份全面的合规性检查清单。
检查项 |
检查内容 |
符合标准 |
检查方法 |
备案合规性 |
商业大模型完成网信部门备案 |
已备案 |
查询备案公告 |
许可证核查 |
开源模型许可证类型和授权范围 |
符合使用要求 |
文档审查 |
来源可靠性 |
从官方渠道获取模型文件 |
官方渠道 |
完整性校验 |
技术能力 |
支持RAG技术 |
支持 |
技术文档审查 |
检查项 |
检查内容 |
符合标准 |
检查方法 |
集约化部署 |
按政务信息系统要求集约部署 |
符合要求 |
方案审查 |
漏洞扫描 |
使用两种以上工具进行漏扫 |
已完成且无高危漏洞 |
测试报告 |
供应链评估 |
完成供应链安全评估 |
风险可接受 |
评估报告 |
API鉴别 |
启用服务商API鉴别机制 |
已启用 |
配置检查 |
端口管理 |
禁用非必要端口 |
已禁用 |
配置检查 |
网络隔离 |
实施严格网络隔离 |
已配置 |
策略检查 |
默认配置 |
修改默认配置和口令 |
已修改 |
配置检查 |
身份认证 |
支持用户身份识别 |
已配置 |
功能测试 |
权限管理 |
多角色权限控制 |
已配置 |
功能测试 |
频率限制 |
限制接口调用频率 |
已配置 |
功能测试 |
实名认证 |
对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|
已对接(如需要) |
功能测试 |
数据必要性 |
完成数据接入必要性评估 |
已评估 |
文档审查 |
数据台账 |
建立数据台账 |
已建立 |
文档审查 |
版本管理 |
数据版本管理和回滚机制 |
已设置 |
功能测试 |
数据清洗 |
训练数据清洗过滤 |
无违法不良信息 |
抽样检查≥5000条 |
数据脱敏 |
敏感数据脱敏处理 |
已脱敏 |
抽样检查 |
公开范围 |
内容不超出公开范围 |
符合要求 |
抽样检查 |
时效性 |
内容时效性有效性检查 |
定期评估 |
流程检查 |
安全护栏 |
部署大模型安全护栏 |
已部署 |
功能测试 |
攻击防护 |
提示词注入等攻击防护 |
防护有效 |
攻击测试 |
检查项 |
检查内容 |
符合标准 |
检查方法 |
内容标识 |
生成内容进行标识 |
已标识 |
界面检查 |
人工审核 |
权威信息人工审核机制 |
制度健全且执行 |
制度和流程审查 |
风险提示 |
界面显著位置设置风险提示 |
已设置 |
界面检查 |
推理过程 |
不向公众显示推理过程 |
已关闭 |
功能检查 |
准确率 |
输出准确率监测 |
≥95% |
抽样测试 |
人工服务 |
提供人工服务切换 |
已提供 |
功能测试 |
反馈渠道 |
提供问题反映渠道 |
已提供 |
界面检查 |
日志留存 |
运行日志记录 |
留存≥1年 |
配置检查 |
日志审计 |
定期日志审计 |
定期执行 |
审计记录 |
安全评估 |
定期安全评估 |
定期执行 |
评估报告 |
漏洞跟踪 |
跟踪软硬件漏洞 |
持续跟踪 |
跟踪记录 |
持续监测 |
系统运行监测 |
持续监测 |
监测记录 |
应急预案 |
制定应急预案 |
已制定 |
文档审查 |
一键关停 |
一键关停功能 |
已配置 |
功能测试 |
更新策略 |
更新升级安全策略 |
已制定 |
文档审查 |
人员培训 |
定期安全教育培训 |
定期开展 |
培训记录 |
检查项 |
检查内容 |
符合标准 |
检查方法 |
停用流程 |
制定停用管理流程 |
已制定 |
文档审查 |
数据处理 |
明确数据处理方式 |
已明确 |
文档审查 |
数据删除 |
确保数据不可恢复 |
不可恢复 |
技术验证 |
政务大模型应用是推动政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抓手,也是提升治理效能、优化服务管理、辅助科学决策的关键路径。《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》和TC260-004《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规范》共同构建了从场景应用到安全保障的完整框架,为政务部门提供了清晰的指引。
核心要点回顾:
实施建议:
政务大模型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重,需要安全保障与效能提升并举。只有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,才能真正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政务的价值,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、提升治理效能。
参考文献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10-13
AI测试工具的“三重奏”:从数据到Agent的工程化路径
2025-10-13
别卷刷榜了!AI Agent的下一个战场是“中训练”|Meta最新论文解读
2025-10-13
Aiops探索:AI在DevOps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场景探索
2025-10-13
从混沌到可控:企业应用中AI Agent不确定性控制的 10 种策略
2025-10-13
从“键盘牛仔”到“规范工程师”,AI浪潮下的程序员身份危机
2025-10-13
2025云栖大会复盘:从ASI叙事到Agent落地的四个转向
2025-10-13
一句话搞定亚马逊比价、IMDb 信息提取!HyperAgent:AI 驱动的 Playwright 增强工具实测
2025-10-13
铁一院|铁路工程设计AI大模型技术梳理
2025-08-21
2025-08-21
2025-08-19
2025-09-16
2025-07-29
2025-09-08
2025-08-19
2025-09-17
2025-09-29
2025-08-20
2025-10-09
2025-10-09
2025-10-07
2025-10-04
2025-09-30
2025-09-29
2025-09-28
2025-09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