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瓴羊AgentOne整合阿里十年场景经验,为企业级AI落地提供"大模型×好数据×强场景"的黄金公式。核心内容: 1. 企业级Agent面临的三大挑战:边界模糊、场景割裂、缺乏闭环 2. 瓴羊提出的解决方案:适配模型+核心数据+精准场景的乘法效应 3. 阿里数据中台背景带来的差异化优势:10%核心数据决定AI业务理解力
内容编辑丨特工彩虹糖
9 月 25 日的云栖大会上,瓴羊 CEO 朋新宇在台上提出一个观点:“企业级 Agent 的价值,取决于你有没有最适配的模型、有没有自己的好数据、有没有找对场景。”
这个判断背后,是瓴羊从 7 月到现在陆续发布的三批 Agent 应用——客服、分析、营销。这次发布的 AgentOne,把这些能力整合成了一个企业级 AI 智能体服务平台。
但企业级 AI 落地,远比看起来难。Sam Altman 在访谈中说过:当 Agent 犯错时,后果严重得多。ChatGPT 在日常对话中胡说八道,用户笑一笑就过去了。但 Agent 接入业务系统后,搞错订单、说错话、搞乱数据,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。
瓴羊提出的解决公式是:企业级Agent = 大模型 × 好数据 × 强场景。
复杂度会吃掉准确率
假设一个 Agent 每步准确率 95%。在演示环境执行 3-5 步任务,成功率接近 90%,看起来还不错。
但真实业务往往需要 20 步以上的流程,即 0.95^20 ≈ 36% 的成功率。也就是说,Demo 环境的完美表现,在生产环境中很可能意味着失败。
这 5% 的问题出在哪?
边界模糊。你不知道 Agent 在哪一步该停下来让人接管。一个客服 Agent 自作主张给客户承诺了不该承诺的东西,这个锅谁来背?
场景割裂。不同系统的 Agent 各自为政,数据打不通,流程串不起来。营销 Agent 找到了目标客户,但客服 Agent 不知道这个客户的来源和需求。
缺乏闭环。你优化了 Agent 的提示词,改了工作流程,但不知道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。没有评测,优化就是盲目试错。
瓴羊提出的那个公式 —— 企业级 Agent = 大模型 × 好数据 × 强场景——针对的就是这些问题。
真实业务不追求最大最新的模型,而是最适配。有些场景 7B 的小模型效果反而最好,万亿参数反而过度。关键是找对场景,用对模型,且有好数据。
瓴羊的前身是阿里数据中台团队。这个背景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切入角度——不仅从模型和应用出发,而且重点以数据为切入点看企业 AI。
10% 的数据,决定 Agent 能否理解你的业务
OpenAI、Google、Anthropic 都训练了全球的公开数据。在公开数据这一点上,大模型其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但企业的问题是:大模型不懂你的业务。
朋新宇在云栖大会上提到,企业数据中约 10% 是自有的、结构化的、带有业务逻辑的核心私密数据。这 10%,决定了 AI 能否真正理解你的业务。
比如电商的退货流程。什么情况下可以 7 天无理由退货?什么情况需要质检?什么情况可以直接退款?什么情况必须人工审核?每家公司的规则都不一样。
这就是那 10% “自有好数据”的价值。不是数据越多越好,而是这 10% 结构化的、带有业务逻辑的核心数据,决定了 AI 能否真正理解你的业务。
这也解释了瓴羊 AgentOne 在做的事情:构建从数据供给到流通的完整闭环,让企业数据从“为人服务”转向“为 AI 服务”。过去企业的数据主要是用 BI 工具给人看报表,现在这些数据要能被 AI 理解、调用、处理。
阿里生态带来的独特优势
阿里数据中台团队天然理解数据对企业 AI 的价值,而阿里生态积累的场景化数据能力都能够赋能给瓴羊 AgentOne。
理解了数据的价值,就能理解瓴羊推出的“电商 AI 训练场”在做什么,它基于聚石塔升级,共提供三层能力:
底层是模型服务。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,企业可以根据场景选择。
中层是企业模型训练和微调能力。企业用自己的数据训练专属模型。
上层是 Agent 快速搭建能力。基于训练好的模型,快速搭建适合自己业务的 Agent。
这个三层架构看起来很标准,但关键在于背后整合的阿里生态资源。
TMIC 提供的趋势洞察数据,知道什么款式在什么人群中流行。电商品牌用 TMIC 的数据训练 Agent,就能让 Agent 理解当前的流行趋势,而不只是根据历史数据做推荐。
店小蜜沉淀的客服知识,知道客户在什么场景下会问什么问题。这些问题背后的业务逻辑、处理流程、注意事项,都是结构化的知识。
聚石塔作为安全空间,现在升级为品牌 AI 训练场。企业的敏感数据可以在这个环境中安全地用来训练模型,不用担心数据泄露。
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、场景化的、可以被 AI 理解的,也是其他 AI 吃不到的业务规则。除了电商场景,AgentOne 的数据广场还整合了金融、法律、政务、教育等多个垂直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。
AgentOne 的产品逻辑,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让企业像管理员工一样管理 Agent。
用户可以直接从“Agent 广场”招聘现成的 Agent,也可以自己训练定制的 Agent。招聘来的 Agent 可以继续培训优化,自己训练的 Agent 也可以分享给其他部门用。
瓴羊为什么选择先切入这四个场景?
瓴羊把企业场景按资源密集度分类:营销(资金密集)、客服(人力密集)、分析(数据密集)、运营(流程密集)。
这个分类的逻辑是:AI 应该优先解决企业最痛的地方,这也是“边界清晰”的体现。
营销场景,钱花得最多的地方。
每天投广告、做推广、搞活动,营销预算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开支。瓴羊营销 Agent 由灵感创意、营销策划、素材创作、媒介投放与结案分析五大子 Agent 组成,运行在 Quick Audience、天攻智投等营销产品上。天攻智投的策略规划 Agent 能根据品牌需求自动制定投放策略,推荐时间、预算分配、筛选渠道,从人群洞察到投放执行,覆盖营销全链路。
客服场景,人力最密集的地方。
电商、汽车、金融等行业,客服团队动辄上千人。Quick Service 提供三类超级客服:超级客服专家处理电商导购、退换货等高频场景;超级电销专家通过 AI 外呼和用户画像匹配缩短销售周期;超级企业服务专家覆盖入职离职、考勤薪酬、IT 运维等员工服务全链路,实现 7×24 小时自助问答。
分析场景,数据最密集的地方。
具体工作中,每天开会都要看数据、分析数据、做报告。瓴羊推出的智能小 Q 就完整覆盖了这些工作内容:问数 Agent 解决的是一线人员“求而不得”的问题,业务人员用一句话就能完成业绩总结、波动归因;解读 Agent 从海量报表中定位关键信息;报告 Agent 则能够在 20 分钟内生成完整报告。
运营场景,流程最繁琐的地方。
直播巡检、体验洞察、数据监控,这些工作重复性高但需要持续做。运营 Agent 可以 24 小时值守,发现问题及时预警。
AgentOne 的真实用户海信就专门部署了两个 Agent:直播巡检 Agent 24 小时监控直播间,识别违规话术并留证告警,对比主播话术结构。直播间停留时长提升 12%,违规率下降 50%。智能客服 Agent 调取物流数据生成工单,在外呼中动态生成话术,工单处理效率提升 80%。
这两个 Agent 分工明确:巡检 Agent 发现问题,客服 Agent 解决问题。
Sam Altman 在 2025 年初的博客中写道:我们现在确信知道如何构建 AGI。但在随后的采访中他也说道:关于 autonomous agents 应该多自主,即使在 OpenAI 内部也没有共识。
这个矛盾也是 AI 行业的现状:技术能力在快速提升,但如何安全、可靠地应用到企业场景仍是未解的问题。
瓴羊 AgentOne 的做法是 —— 在技术选择上,追求最适配而非最大最新。在数据能力上,专注那 10% 的核心业务数据,整合阿里生态的场景化数据优势。在评测体系上,提供完整的评测流程,让优化可量化。在产品设计上,给企业选择权,根据场景决定 Agent 的自主程度。
期待瓴羊 AgentOne 真正做到如云栖大会上所说,“水利万物而不争,数利万企而无声”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8-21
2025-08-21
2025-08-19
2025-09-16
2025-07-29
2025-09-08
2025-09-17
2025-08-19
2025-09-29
2025-08-20
2025-10-16
2025-10-16
2025-10-14
2025-10-13
2025-10-09
2025-10-09
2025-10-07
2025-10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