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大模型会替代搜索引擎么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6 12:15:12 浏览次数: 1529
作者:躺躺漫游指南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躺躺漫游指南”

推荐语

大模型正在颠覆传统搜索方式,带来更智能、更精准的信息获取体验。

核心内容:
1. 大模型与传统搜索引擎的对比案例
2. 大模型在信息整合与呈现上的独特优势
3. 未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趋势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引言:搜索的变革时刻

还记得"百度一下,你就知道"这句广告词吗?曾几何时,打开搜索引擎、输入关键词、浏览结果页面,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标准流程。然而,随着ChatGPT、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,这个延续了20多年的搜索范式正在被颠覆。

2025年,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:大模型是否真的会取代传统搜索引擎? 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,更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获取信息的方式。

先看两个例子

案例一:大模型的 Haha Moment

过去的搜索方式: 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"大模型的 Haha Moment",得到的结果全部为大模型的「aha moment」,基本上搜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。

谷歌的搜索结果
百度的搜索结果

现在使用大模型: 会获得一个详细且理解正确的结果,以下为Gemini-2.5-pro的回答:


“LLM Haha Moment”指的是与大语言模型(如ChatGPT、Claude、文心一言等)互动时出现的那些滑稽、荒谬、尴尬或出人意料的瞬间。这些时刻完美地展现了AI在“精通语言”和“真正理解”之间的巨大鸿沟。

以下是一些经典的“LLM Haha Moment”总结,可以分为几大类:

LLM "Haha Moments" 汇总

这些“Haha Moments”不仅是人们的笑料来源,也深刻地提醒着我们:尽管LLM的能力令人惊叹,但它仍然是一个工具,一个非常复杂、有时会出人意料的“镜子”,反映出我们输入的语言模式,却缺乏真正的灵魂和理解。


大模型不仅完全理解了我的问题,还分类举例进行回答,展示了其在信息整合和呈现方面的优势。

案例二:使用无人机运输风力机叶片

最近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,说国外有家公司正尝试建造一架长度超过70米的无人机,用于运输风力机叶片。

无人机运输风力机叶片
原文链接:https://spectrum.ieee.org/wind-turbine-blade-transport-plane

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,我看到报道时想到有些风电场所在的位置比较难修机场,有没有可能使用很多架无人机运输风力机叶片。同样使用搜索引擎只能查询到一些相关的报道,如果要使用的话我需要逐个问题点进去分析研究汇总:

而使用大模型则会直接给出答案。

大模型提供的答案:


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!它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(用无人机吊东西)应用到了一个极致的工程场景中。

简短的回答是:从理论上计算,大约需要90到200架顶级重载无人机,但这在现实中是完全不可行的。

下面我将详细分解这个问题,解释为什么它如此复杂,并进行一个粗略的计算。

第一部分:理解挑战的艰巨性

吊起一片风力机叶片不仅仅是克服重力那么简单,它涉及几大核心挑战:

  1. 巨大的重量:这是最直接的障碍。

  • 一片陆上风力机的叶片(例如长度为50-70米)的重量通常在 15到25吨 之间(即15,000公斤到25,000公斤)。
  • 海上风力机的叶片更长更重,可以轻松超过50吨。
  • 极端的外形和尺寸:叶片非常长(几十米),且形状不规则,这带来了巨大的稳定性和控制难题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、会随风摆动的机翼。

  • 协同作业的复杂性:让成百上千架无人机像一个整体一样精确地工作,是一个世界级的控制系统难题。任何一架无人机的微小偏差(推力、位置)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导致灾难性的摆动和失控。

  • 环境因素:风是无人机的大敌,而吊装叶片恰恰要在有风的环境中进行。叶片巨大的迎风面积会产生强大的、不可预测的空气动力,对无人机群构成致命威胁。

  • 无人机自身的局限

    • 载荷:即使是顶级的工业重载无人机,其有效载荷也相对有限。
    • 续航:重载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非常短,通常在满载时只有15-30分钟,远不足以完成吊装、运输和精确定位的全过程。
    • 下洗气流:数百架无人机产生的强大下洗气流会相互干扰,形成混乱的湍流,极大地影响飞行稳定性和提升效率。

    第二部分:进行一个“理论上”的计算

    现在,让我们忽略掉除了重量以外的所有难题,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。

    参数设定:

    • 叶片重量:我们取一个中间值,20吨(20,000公斤)
    • 无人机载荷:我们选用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、商业化的重载无人机之一作为参考,例如挪威Griff Aviation的 Griff 300 型无人机,其最大有效载荷约为 225公斤

    计算过程:

    1. 计算所需无人机的最小数量: 所需无人机数量 = 叶片总重量 / 单架无人机载荷 所需无人机数量 = 20,000公斤 / 225公斤/架 ≈ 89架

    2. 考虑安全冗余和效率损失: 在任何工程应用中,都不会让设备100%满负荷工作。必须留出大量的安全余量来应对突发情况(如一阵风、控制误差)和效率损失(如气流干扰)。一个合理的安全系数至少是50%-100%。

    • 按50%安全系数计算:89架 * 1.5 ≈ 134架
    • 按100%安全系数计算:89架 * 2 = 178架

    结论:因此,在最理想的理论条件下,忽略所有现实难题,吊起一片20吨重的风力机叶片,大约需要 90到180架 顶级的重载无人机。

    第三部分:现实中的解决方案和未来方向

    既然用无人机群吊装叶片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可行,那么行业正在探索哪些真正的解决方案来替代巨型起重机呢?

    1. 超大型直升机(空中吊车):像艾利逊S-64空中吊车这样的直升机可以吊起约9吨的重物。虽然单架不足以吊起整个叶片,但理论上可以用2-3架协同作业,但这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协同控制风险。

    2. 大型飞艇/浮空器:这是目前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。像美国的LTA Research或法国的Flying Whales等公司正在开发能够吊运数十吨甚至上百吨货物的巨型飞艇。它的优点是能耗低、滞空时间长、受风影响相对较小。

    3. 分段式叶片和现场组装:改变叶片本身的设计,将其分成几段运输到现场,再进行组装。这大大降低了对运输和吊装设备的要求。

    4. 更现实的无人机应用:无人机在风电领域的实际应用并非主吊装,而是:

    • 引导和稳定:在传统吊装过程中,用几架无人机牵引缆绳,帮助稳定叶片,防止其旋转。
    • 高空巡检:代替人工对运行中的叶片进行高精度检查,发现裂纹或损伤。
    • 部件运输:运输维修工具、螺栓等较小的部件到机舱顶部。

    总结:用无人机吊起风力机叶片的想法极具未来感,但它触及了当今机器人技术、控制理论和能源科学的天花板。虽然理论计算给出了一个数字(约90-200架),但现实中的物理和工程障碍使其成为了一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未来的解决方案更可能来自大型浮空器或叶片自身设计的革新。


    传统搜索引擎的"一些问题"

    1. 信息过载的困扰

    打开百度搜索一个问题,迎面而来的往往是:

    • 前几页被广告占据,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埋没

    • 搜索结果动辄几百万条,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

    • 标题党和低质量内容充斥,找到真正想要的答案如大海捞针

   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,用户平均只会浏览搜索结果的第一页,甚至只看前几条结果,大量有价值但排名靠后的内容被无情忽略。

    2. 关键词匹配的局限性

    传统搜索引擎依赖关键词匹配和链接排序,面对复杂的语义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:

    • 搜索"适合雨天听的治愈系歌曲"这类模糊需求,很难得到精准结果

    • 用户需要反复尝试不同关键词组合,像玩猜谜游戏

    • 无法理解用户查询背后的真实意图

    3. 广告与内容的混淆

    商业化程度过高导致用户体验下降:

    • 广告占比高达68%,用户很难区分广告和真实内容

    • 竞价排名机制让付费内容优先显示,而非最相关的信息

    • 用户经常陷入"点击-返回-再点击"的死循环

    大模型的核心优势

    1. 深度语义理解

    • 基于海量知识库,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与内容生成能力

    • 能够洞悉用户查询背后的情感诉求和真实需求

    • 输出的不是单纯知识点堆砌,而是智能整合后的解决方案

    2. 对话式交互

    • 支持自然语言提问,无需学习特殊的搜索语法

    • 可以通过多轮对话不断细化需求,获得更精准的答案

    • 提供个性化的回答,而非千篇一律的搜索结果

    3. 实时推理能力

    • 不仅仅是信息检索,更能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

    • 能够处理复杂的、需要多步思考的问题

    • 提供带有推理过程的答案,增强可信度

    大模型的局限性:并非完美替代

    尽管优势明显,大模型在搜索领域仍存在局限:

    1. 实时信息更新滞后

    • 大模型的知识基于预训练数据,可能存在过时情况

    • 对于需要最新资讯的查询(如股市行情、突发新闻),传统搜索引擎仍有优势

    • 无法像搜索引擎那样实时索引最新网页内容

    2. "AI幻觉"问题

    • 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内容

    • 缺乏对信息来源的实时验证

    • 在专业领域可能出现误导性回答

    3. 成本和资源消耗

    • 大模型推理需要大量算力资源

    • 相比传统搜索,单次查询成本更高

    • 难以支撑搜索引擎级别的用户并发量

    未来趋势:融合而非替代

    大语言模型(LLM)在很大程度上会重塑甚至部分取代传统搜索引擎的使用场景,但它不会完全消灭搜索引擎。两者更有可能走向深度融合,形成一种新的信息获取范式。

    LLM在某些方面提供了远超传统搜索引擎的体验,这些是它“取代论”的核心论据:

    1. 直接提供答案,而非链接列表

    • 搜索引擎:给你一堆可能包含答案的网页链接,你需要自己去点击、阅读、筛选和整合信息。这是一个“渔夫给鱼竿”的过程。
    • 大模型:直接生成一个经过整合、组织和总结的答案,省去了用户大量中间步骤。这是一个“渔夫直接给处理好的鱼”的过程。对于明确、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(如“法国的首都是哪里?”、“如何用Python写一个for循环?”),LLM的效率和体验是颠覆性的。
  • 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多轮对话能力

    • 你可以用非常口语化、模糊甚至带有上下文的方式提问。例如,你可以先问“给我推荐几部科幻电影”,然后接着问“把背景设定在太空的挑出来,不要恐怖的”。这种对话式探索是传统搜索引擎难以做到的。
    • LLM能理解你的追问、澄清和修正,使信息探索过程更像与一位专家对话。
  • 内容创作与代码生成能力

    • 搜索引擎只能帮你找到“别人怎么写”,而LLM可以直接帮你“写出来”。无论是写一封邮件、一首诗、一段代码,还是润色一篇文章,LLM从信息获取者变成了内容生产者。这是搜索引擎完全不具备的能力。
  • 跨模态信息的整合

    • 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可以直接理解你的图片、语音输入,并生成包含多种媒体格式的答案。例如,你可以上传一张植物照片问“这是什么?怎么养护?”。

    尽管LLM优势明显,但它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限制,这些限制确保了搜索引擎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    1. 实时性与信息时效性(最关键的壁垒)

    • LLM:其知识来源于训练数据集,这个数据集是“静态”的,截止于某个时间点。对于最新的新闻、事件、股价、天气等实时信息,LLM会“失明”或产生幻觉。虽然可以通过RAG(检索增强生成)技术接入网络,但这恰恰说明了LLM需要搜索引擎。
    • 搜索引擎:其核心就是实时抓取和索引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。这是它的立身之本。
  • 事实准确性与可追溯性(“幻觉”问题)

    • LLM:存在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的“幻觉”(Hallucination)问题。它生成的信息可能听起来非常可信,但实际上是错误的。更重要的是,它给出的答案通常无法直接溯源,你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基于哪篇文章、哪个数据得出的。
    • 搜索引擎:提供的是原始网页链接。虽然网页内容也可能错误,但它至少给了用户一个可验证、可追溯的信源。对于严肃的研究、新闻调查、医疗咨询等领域,信源的可靠性至关重要。
  • 信息发现与探索的“意外之喜”

    • LLM:倾向于提供一个“收敛”的、综合性的答案。
    • 搜索引擎:提供的是一个“发散”的链接列表。在这个列表中,你可能会偶然发现一个有趣的博客、一个专业的论坛、一个全新的视角,这种“Serendipity”(意外发现的运气)是探索未知领域时非常宝贵的体验。
  • 商业模式与内容生态

    • 搜索引擎与整个互联网的内容创作者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:搜索引擎为网站导流,网站通过广告等方式变现。如果LLM完全取代了搜索引擎,用户不再访问原始网站,这将严重破坏现有的互联网内容生态和商业模式,内容创作者将失去动力。

    基于以上分析,未来的图景更可能是这样的:

    1. “答案引擎”的崛起:对于那些寻求直接、快速答案的用户,类似Perplexity AI、Google的AI Overviews、百度的AI伙伴这样的“答案引擎”将成为主流。它们底层仍然依赖搜索引擎进行实时信息检索(RAG),但前端呈现给用户的是LLM生成的摘要式答案。

    2. 搜索引擎的演变:传统搜索引擎会变得更加“智能”。搜索结果页面将不再是简单的链接列表,而是由AI生成的摘要、关键信息提取、多角度对比等丰富元素与传统链接混合的形态。

    3. 场景分化

    • LLM主导场景:快速问答、创意写作、代码辅助、语言翻译、头脑风暴、教育辅导等。
    • 搜索引擎主导场景:新闻追踪、购物比价、学术研究、医疗信息查询、本地服务查找等需要实时性、可溯源性和多样性选择的场景。

    结论:

    大模型不是搜索引擎的“终结者”,而是其演化道路上最强大的“催化剂”和“重塑者”。它会吃掉传统搜索引擎的大量“简单问答”场景,迫使搜索引擎进化成一个更加智能、更加整合的混合信息门户

    未来,我们可能不再严格区分“我应该用LLM还是搜索引擎”,而是自然而然地在一个统一的入口,向一个由LLM和搜索引擎深度融合的“超级智能体”提出我们的需求,由它来判断是用生成式答案还是用链接列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。
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