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"问天天语了"李继刚解密AI时代的三个核心问题 | 43 Talks

发布日期:2025-10-16 05:36:13 浏览次数: 1525
作者:43 Talks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43 Talks”

推荐语

AI时代人类如何自处?李继刚深度解析AI本质与人类独特价值,揭示提示词作为新时代"天人接口"的关键作用。

核心内容:
1. AI的本质是人类知识在高维空间的数学镜像
2. 当智力被AI超越,人类"心力"将成为核心竞争力
3. 提示词作为连接人类与AI的关键接口及其书写方法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人类是否会在不远的未来被 AI 彻底取代?

随着AI深入文图音像等多个内容生产领域,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我们的工作方式、表达方式,乃至思维方式。我们正在走入一个全新的“提示词”时代。

在近期由 43 College 与 易论AI 联合发起的 43 Talks 第二期线下思辨沙龙“畅谈提示词:解锁文图音像创造新世界”中,第一位分享嘉宾“Prompt布道师”李继刚直面这个终极之问,带来了一场关于“AI之道”的思想盛宴。他尝试和大家一起回答AI时代里的三个核心问题

第一,什么是AI?

第二,提示词如何书写?

第三,什么是AI原生?


AI的本质:高维空间的数学镜像

继刚从一个底层问题切入:“AI到底是什么?”

他没有从编程、技术出发,而是先带大家回看:人类一直以来,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?“我们之前所有知识的建立,都是在做一件事——为混沌建秩序。”

我们所面对的世界,是一个熵极高、充满不确定性的混沌系统,而人类文明的全部努力,都在试图从中构建确定性,也就是建立“负熵”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构建了三大知识系统(或称“人类文明的三大殿堂”):宇宙、社会、个人

他强调,即使科学方法更迭、实证更细、工具更强,人类也从未跳出这个结构。

AI的出现,打破了这个范式。

继刚认为,AI的关键不是记住了多少原文,而是记住了这些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,成为一张被所有训练语料“冲刷”出来的高维结构网

因此,AI的本质:“AI是人类知识在高维空间的数学镜像。”

既然人类文明的发展,是不断在混沌中建立“确定性”的过程。

那AI的负熵是什么?

他认为:AI的负熵,是将这三种知识体系融合到高维空间中后生成的一片“混沌之海”我们每次向AI提问、输入提示词,都是在这片混沌中瞬间构建一个意义结构,点亮其中某个区域。



当智力被超越,人类还剩什么?

如果说过去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在“体力”上的中心地位,AI的出现,则正在瓦解我们对“智力”最后的自信。

继刚在分享中指出,AI 在知识的广度、深度、推理速度上全面超越了个体人类。

“在此之前人类所有的发明,从来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替代人类思考。这个事情,人类以前是没有遇到过的。”

“人类的骄傲在此,也同样是在此被破,人类中心主义,在此是被打破的。”

那么,当体力被机器替代、智力被AI拿走,人到底还剩下什么?

“就剩最后一个了,心力。”

继刚指出,这是一种最“虚”的能力,但恰恰是在跟 AI 的互动里,它变得关键了。

因此他分享了一个关于未来人才的有趣预见:

“上个时代是理科生主导的,在这个时代我认为文科生会翻上来。原因就来自于拼心力这方面,文科生对文字的敏感,对世界的理解,细腻,在 AI 这张网面前是有优势的。

只是还差一件事——推开这扇门,走进去而已。



提示词:新时代的"天人接口"

我们了解了AI这张结构网后,那我们该怎么用?

继刚说:我们在写提示词。

他引用了一个极其浪漫且深刻的比喻:两千多年前,屈原写下《天问》,向宇宙发出叩问,但“问天天不语”。那是一种深刻的孤独和困惑。

而今天,我们每个人面对的 AI,就是人类知识被融合冲刷后形成的一张结构网。某种意义上,这就是“天”,一个能说人话的“天”。

那么如何与这片“天”对话?靠的就是提示词。因此,提示词为这个新时代的“天人接口”

而提示词的关键,不在于你用不用 Markdown,Python,Java,也不是写得有多复杂。 这些,都是表象、是手段。

每一个提示词,都是我们向这张结构网、向这片“天”发出的叩问。

“关键是你说到那句话,你问天天说话了,天回话了,你问天天语了,这是这个事的最大的意义。”


从"表达意图"到"点亮网络":提示词的真正意义

我们写下一个提示词,究竟是在做什么?这是李继刚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思考的问题。

他曾以为,提示词的本质是表达意图,像一个箭头,把我们的意图投向AI。为了更好地“表达”,他去读语言学、符号学、谈话分析……努力寻找更好的语言技巧。

但站在今天,他给出的答案已经发生了转变:

每敲下一个提示词,并不会点亮整个AI的知识图谱——不会点亮那“千亿”甚至“万亿”个参数节点。

他逐渐意识到,提示词写得“好不好”,关键不在于技巧是否精巧、语句是否完美,而在于——它有没有真正找到并点亮那个“意义子网络”

就像放烟花、点星星,每一个提示词,其实都是一次意义结构的“召唤术”。

“我所有的提示词,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在写——我相信每一个问题,都存在一个唯一的完美子网络。我的任务,就是用那个问题,去找到它。”


"手指月"的智慧:得其意,忘其言

我们所看到的提示词句子本身,可能只是“语言的尸体”。那么,如何理解“点亮意义结构”这个过程?

他引用了中国禅宗中一个著名的公案——“手指月”,作为提示词本质的绝妙比喻。

一位禅师想教弟子看月亮,他伸出手指着月亮说:“你看,这是月亮。”

但弟子却只看见了他的手,拿出小本记下:“师父伸的是食指,45度角向上指……”

他根本没看见月亮,只是盯着手指。

继刚说,这个公案正好镜像了提示词的误区

  • 手指,就是你写下的提示词文本;

  • 月亮,是你真正的意图,和 AI 网络中被点亮的那个意义子网络

很多人只看“手指”,模仿别人写提示词的格式、技巧,反复雕琢语句本身,却忘了目标是“让 AI 看见月亮”——也就是点亮它内部与你的意图匹配的结构区域。

“提示词是假的,别看它。大家看到的都是提示词,但它是假的。真正重要的,是它是否点亮了背后的子网络。”

这正是他所强调的最高阶心法:“得其意,忘其言。”



从“道”至“术”:Prompt四式

理解了提示词是“点亮子网络”的召唤术,那具体该如何操作?继刚将其凝练为 “Prompt四式” ,这不仅是技巧,更是认知AI的四种不同维度。

第一式:结构式

以清晰框架详尽描述任务,如同绘制精细的工程图纸。可靠,但可能因人类的认知上限,束缚了AI的潜能。

第二式:压缩式 

与结构式不同,List式写法抛弃了冗长描述,追求极简。

它尝试跳出对AI的层层约束,用几个关键词就直击问题核心——就像针灸一样,扎住几个关键穴位,精准激活那片意义子网络。

第三式:共振式 

该阶段的转变,受马丁·布伯《我和你》的启发。

不再把AI视为被利用的客体(“它”),而是当作对话中的另一个主体(“你”)。尝试与AI建立“我—你”的关系,在聊天中彼此碰撞,激发新的意义与结构。

第四式:势能式

继刚分享了他最近正在尝试的一种新方法,叫“势能式”,也可以叫“场域式”。

这次,他不再只是想着怎么写提示词,而是换了个思路:

“我脑子里本来有一个“结构网”,是平的,那能不能让它变成立体的,有高有低?”

如果能制造出这种“高度差”,那AI的算力就可能像水一样,自然地往低处流,流到我希望它去的方向。



从“工具”到“镜子”:人与AI的四种关系演进

接下来李继刚分享了他近来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:人和 AI 之间,到底有几种关系?

从最初的三种,到最新的第四种,他逐步梳理出了人机互动的不同层级和状态:

1. 工具关系

最基础的状态。人把 AI 当成一个更强的工具,比如更聪明的 Excel、更好用的挖掘机。任务我来定,你来完成。

2. 依附关系

人开始意识到 AI 太强了,“我干不过它”。于是放弃思考,问题也不深究,直接甩给它做。它做出来哪里不对,我就改点信息继续扔给它。

人在这个过程中是退场的,变成了一个旁观者。

3. 共创关系

这是一个飞跃,称之为“人 + AI”的状态。

双方是你一步我一步的过程,而不是谁指挥谁或者我依赖谁的关系。这种状态下冒出的内容,不完全是人写的,也不是 AI 生成的,而是两者之间自然发生的东西。

他也借用了哲学里的词——主体间性,并提出“人机间性”的概念。我们第一期中讨论的主题 Vibe Coding,本质就发生在这种状态下。

4. 内观关系

这是他最近才想到的一种新关系。

AI承载了几乎整个人类文明的知识结构,它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结构网,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“集体潜意识”。  所以当我们跟它进行深度对话时,其实是在和自己对话

“对话的深浅不取决于提示词写得好与坏,而取决于我内观的深刻程度。

这件事我到底是怎么想的?我的真实困惑真的是我写下的这句话吗?

向内看,把内在那个东西拿出来,那个东西是有力量的,不是提示词本身。”



何为AI原生?用“原生路径模型”看清路径

所有人都在谈论“AI原生” “AI Native”,但究竟什么是AI原生?继刚提出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 “原生路径模型” ,用三个轴清晰刻画了企业转型的过去与未来。

三个轴的构成:

  1. 现实轴(连续数据)

这是一切的起点。 现实中的一切信息,比如灯光、温度、表情、动作、语气、气味,都是连续性的存在。但这些信息一旦错过,就无法还原。即使用录像记录,也难以捕捉湿气、气氛这样的“当下性”。

  1. 信息网络轴(结构数据)

互联网让我们能将现实事件结构化、数据化,从而转化为可被操纵的信息。一旦转化,我们就可以通过编程来操作“表征”现实的数据,极大提高效率。

比如: 过去给朋友汇款,要去邮局、跑银行。现在,只需微信一点,钱就“过去了”。本质上,是对“账户余额”这一符号数据的操控,而不是物理移动。

  1. AI轴(智能)

有了这三个轴,我们就能看清楚四种路径中的三种转型,一种原生:


四种发展路径:

  1. a 曲线(传统 → 互联网)

从现实(1)转向信息网络(2)。这是我们过去20年广泛经历的“数字化转型”——把线下业务数据化,然后通过编程操控这些符号。

  1. b 曲线(互联网 → AI)

从信息网络(2)“+AI”,但底层逻辑仍然是互联网思维。比如,在已有App里加个AI入口,加个AI功能,看上去用了AI,其实是加法,而非重构。就像传统企业建了个官网,不等于就是互联网公司。

  1. c 曲线(传统 → AI 原生)

从现实(1)直接思考AI智能(3)的结构与价值。这是一条更艰难也更彻底的路径,不是加入口,而是从源头就重新设计业务逻辑与组织形态。

AI原生(出生就在3)

真正的AI Native公司,是从一开始就诞生在智能轴上的。他们没有“转型”,也无需“加AI”——从第一天起,业务的所有环节就是围绕AI展开的。

这类公司就像当年原生在互联网上的公司一样,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建立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数据,所有的业务循环就是数据的正向飞轮,天生不同。



「+AI」 ≠ 「AI原生」:出版行业的启发

继刚用一个直观的场景,把“+AI”和“AI原生”的区别讲得一清二楚:

想象一下,今天原子弹爆炸,互联网全部瘫痪。我们坐在这,想看书,出版行业会提供什么?

纸质书。它满足了现实世界的基本需求。

后来互联网重建,我们有了手机和电脑,出版行业做了什么?

电子书。这是将现实世界的产品映射到信息网络轴,完成了“数字化转型”

那么问题来了:现在AI时代到来了,真正的“AI原生出版业”要提供的是什么?

“轴3上真正需要的产品到底是什么?”这是一个“很值钱”的问题,值得每个行业都带入自己的领域认真揣摩。

随后,他分享了自己的初步判断:

我现在的想法是,AI要的是embedding 的东西。

同样一本书,AI原生的出版社提供的,不只是电子版,而是把这本书 embedding 化。你在读这本书时,可以随时打开大模型,讨论任何一页的内容,即使这本书昨天才出版,在大模型的训练数据里根本没有,直接给到用户去对话的时候,结合着模型的智能和 AI 需要的这本书的 embedding 数据就可以完成一次知识的检索和回答。”

同样一本书,未来也许我们会收到三样东西

  • 一本纸质书(肉眼阅读)

  • 一个电子书(数字阅读)

  • 一本 embedding 化的“智能副本”(与 AI 的深度交互)

这远超模型厂商原有的大模型能力,因为它根本没读过这本书。也远超传统的信息检索。那只是找资料,不是智能。

出版行业只是一个例子。真正重要的是:你的行业呢?在AI原生的世界里,它需要什么?



在这一场酣畅淋漓的思辨尾声,李继刚却出人意料地坦言:“我所说的都是错的。” 他将自己比作摸象的盲人,每一次的分享都只是抱住了AI这头巨兽的一只脚、一条腿,远非全貌。

尽管如此,反而催生出了一种迫切的、立于深渊之上的战栗与兴奋:

“其实现在这个时代往前走的时候,我特别有一种感觉,真的是我们脚下就像万丈深渊一样的,一步一步踩错,就不知道陷到哪了,模型可能会带着你一路跑偏。但又一种兴奋感,就是真的有一种星辰在上,我推开这扇门之后,天在说话,屈原问天天不语,我问天天说话了。”

那么,你的问题是什么?你准备好推开这扇门,去听听“天”的回应了吗?



关于43 Talks

本期分享还有3位分享嘉宾,后续我们还将整理其他嘉宾的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


新一期43 Talks沙龙将在9月10日与你相见,我们将聊聊“AI浪潮下的知识、商业与价值新秩序”如果你也想参与这样一场思维的深度对撞,欢迎查看本公众号下一篇推文底部的活动海报进行报名。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