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探索Palantir AIP如何通过Dataflow、AI flow和Workflow三大核心模块,实现企业级AI应用的完美落地。核心内容: 1. Dataflow:从多源异构数据到语义化本体的高效转换 2. AIflow:将大模型能力嵌入业务流程的逻辑编排 3. Workflow:构建人机协同的决策交互界面与业务流
几年前猛的研究过一阵子Data、AI和应用的关系,试图探索出AI落地企业应用的一条路径或产品设计范式,并最终将体会总结成了三个Flow:Dataflow、AI flow、Workflow。当时还高兴了好一阵子,如获至宝,以为独创了一个什么新鲜玩意,各种画PPT。
如今在研发Palantir竞品过程中,对照AIP再反思这三个Flow,发现AIP才是真正完美将这三个Flow落实到了产品,每个Flow都有对应的模块和功能,而且都是核心一级模块,有形、有神、形神兼备。
整个Palantir AIP产品就是围绕这三个Flow来架构和设计的。
Palantir AIP = Dataflow x AI flow x Workflow
总结成一张图如下:
三个Flow绕着业务数字孪生沙盘Ontology转。
Dataflow对应的是Palantir的Pipeline Builder一级大模块。
AIflow对应的是Palantir的AIP Logic一级大模块。
Worflow对应的是Palantir的Workshop/workflow一级大模块。
Dataflow负责把散落的数据打通,经过变换,映射,灌到本体中去。
AIflow负责把AI大模型嵌入到整个业务流程、业务逻辑的编排中去,以逻辑函数的形态,基于本体这个上下文,实现大模型落地企业应用。
Worflow从应用的层面,支撑workshop的整体编排,打造Human+AI的决策交互界面。如果把应用比作一枚硬币,workflow和workshop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,workshop是正面,编排人机交互的所有UI和元素;workflow是背面,勾勒了dataset、ontology、transformer、variable、function、application等是如何串联成一条线的。
我们详细分析一下。
一、Dataflow的目标:从杂乱数据到语义化本体
Palantir传统优势在于 Foundry / Gotham 上的数据集成和本体建模。到了 AIP 时代,Dataflow 的核心仍然是
汇聚复杂、动态、海量、多模态数据:ERP、MES、CRM、PLM、IoT、日志、文档、邮件……
统一建模:在本体(Ontology)中变成“实体 + 关系 + 属性 + 时序/向量/地理/文档”等。
最终形成可被 AI 和应用直接消费的语义层。
所以,Dataflow = 把底层数据工程和本体工程流水化、可视化、可复用。
AIP在Dataflow的关键产品组件包括
Pipeline Builder / Code Workbook:ETL + Transform。一个是可视化的,一个编码级别的。
Ontology(本体):实体类型、属性、关系设计及
对象探索 / 报表 / 图分析组件:数据验证与可视化。
在 AIP 的实际使用中,Dataflow就是一个可视化的数据加工产线,主要使用Pipeline builder进行编排
(1)数据接入
通过各种连接器接入千奇百怪的数据源,包含连接数据库、数据湖、文件存储、API等。做基础 Schema 映射、字段类型转换。
(2)数据编排
Pipeline builder提供了很多种算子进行数据变换。去重、填补缺失值、数据标准化(如统一币种、单位)。业务规则校验(如负库存、异常温度)等等,上百种,也包含LLM等AI算子。
(3)特征与属性构造
计算派生字段(如滚动 30 天平均库存、设备过去 1 个月最高温度)。聚合、窗口函数、时序指标。都有对应的算子来完成。
(4)本体写入
把数据写入具体本体对象,如:Machine、Material、Order、Customer、Transaction……建立关系边:供应链上下游、设备与工单、客户与订单等。
(5)向量 / 地理 / 文档等高级数据类型构建
向量:对文本、图像、结构化记录做 embedding。
地理:GeoPoint / Geometry 等。
文档:PDF、合同、报告,建立索引与元数据。
Dataflow 结束时,企业就获得了一套结构化的“真实业务的数字孪生”,可以被后续 AIflow 与 Workflow 直接消费。当 Dataflow 构建完成后,一切AI 分析/决策都不再直接面对数据库表,而是面对语义更加清晰的本体世界。这一点十分重要。
二、AIflow:让 AI 变成可编排、可监管的决策引擎
根本就不是一个聊天机器人那么Low的事情。
AIflow 的目标是从一个大模型到一个可控的智能AI Logic流水线。有了 Dataflow 之后,企业进入下一个问题:
我如何在这些数据之上,用 LLM 和其它模型做判断和生成方案?而且是可控的、可审计的,而不是一个黑箱对话?
AIflow把使用AI拆成一系列可视化 Block / Node,主要是使用AIP Logic的系列逻辑块来实现的。
检索(Semantic Search / RAG):用向量 + 结构化过滤从本体中找相关对象。
推理(Use LLM / Use Model):把上下文、数据和 Prompt 喂给 LLM / 传统模型。
工具调用(Tools / Functions / ObjectQuery):在 AI 推理中调用算子、API、函数。
评分与对齐:对输出进行规则 / 模型校验与过滤。
一个典型的 AIflow 会包含以下几类逻辑块,这也是AIP Logic的逻辑块类型,一共是七大类
(1)输入逻辑块(Input)
来自 Workflow 的用户输入,例如 query、目标 KPI、设备 ID;来自系统上下文,例如当前用户角色、组织、权限。
(2)语义搜索逻辑块(Semantic Search / Rerank)
对于文本或半结构化需求,把 query embed 后在向量空间检索;支持结构化条件过滤(如只检索某组织、某时间窗口内的数据);可叠加 rerank 模型,以提高召回质量。
(3)数据转换逻辑块(Transform / Enrich)
对检索结果做二次加工,例如:按时间排序、聚合;只保留关键字段;补充额外维度(如供应商评级、风险分)。
(4)LLM 调用逻辑块(Use LLM / Use Model)
设定 Task Prompt、System Prompt;引用多个对象的多个字段作为上下文(例如:多个物料、多个供应商的属性);指定输出结构(JSON Schema),方便后续机器处理。
(5)评估与安全逻辑块(Guardrails / Validators)
对 LLM 输出做规则校验(字段是否完整、数值是否在合理范围);触发“拒绝回答 / 要求澄清 / 请求人工复核”等分支。
(6)输出逻辑块(Output)
把 AIflow 的产出封装成结构化结果,返回给 Workflow 使用;可包含:文本说明(给人读);结构化决策建议(给系统执行);不同方案的对比列表(供审批人选择)。
(7)其他逻辑块
包括定义变量块等。
在这个 AIflow 中,LLM 不是一个瞎聊的机器人,而是一个在严格数据和规则约束(基于本体作为context来约束LLM的)下,利用自然语言推理和组合能力,为用户生成结构化决策方案的智能算子逻辑单元。
三、Workflow:让决策在一线用户界面中跑起来
Workflow 的目标是从AI 能力到业务操作。Dataflow + AIflow 搞定了数据和智能,但如果没有 Workflow,一线调度员、采购员、业务人员无法方便地使用这些能力;决策依然停留在分析报告层面,落不到操作动作。
Workflow 做的事情,就是把 AIflow 打包成一个可视化的业务流程,挂在应用界面上,让业务用户像操作普通系统一样调用 AI。这个是通过workshop来实现的。
在 Palantir 的产品体系里,具体对应到AIP 的 Action Flow / Workshop Application Builder / Scenario App 等;可以配置页面组件(表格、图表、地图、表单等很多组件)、用户交互(按钮、下拉框、输入框、审批流)、触发逻辑(当点击按钮 → 调用哪个 AIflow / Dataflow → 决策结果如何更新本体)。
一个典型的 Workflow 包含:
(1)触发入口(Trigger)
用户点击按钮:例如“生成缺料调整建议”“生成投资备忘录初稿”;系统自动触发:例如每天晚上批量跑一次“风险扫描”。
(2)参数收集(Form / Context)
从用户界面中收集必要参数,如时间窗口、业务单号、目标 KPI;结合用户身份、权限形成完整上下文(如管哪个工厂、哪个业务线)。
(3)调用 Dataflow / AIflow / 其它服务
Workflow 在后台调度一个或多个 Flow;先跑一个 Dataflow 更新最新指标;再调用一个 AIflow 生成方案;有时候还会调用外部 API(如报价系统、合同系统)。
(4)结果展示(UI Components)
把 AIflow 的输出映射到前端组件:表格展示物料清单与建议;图表展示风险随时间变化;地图展示受影响工厂 / 客户;说明文本(LLM 生成的自然语言解释)。
(5)人机协同与审批(Human-in-the-loop)
用户可以逐条接受 / 拒绝 / 修改建议;对于高敏感动作(停线、改配方、调价),必须走审批流程;每一次人工选择都会被记录,反过来可用作训练 / 评估数据。
(6)落地执行(Action / Write-back)
Workflow 的最终节点往往是更新本体中的状态(如订单状态、风险标记);推送任务到其他系统(如 ERP、MES、CRM);触发消息通知(邮件、IM、任务系统)。
通过Workflow 把 AI 能力嵌进了真实的业务操作闭环。
四、三个 Flow协同实现数据 → 智能 → 决策闭环
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 Palantir AIP 的架构:
AIP = Dataflow × AI flow × Workflow
三者并不是平行的模块,而是层层相依:
(1)没有 Dataflow,AI flow 只是空谈
没有高质量、语义化的数据,LLM 就只能泛泛而谈;检索不到准确的上下文,就无法做严肃业务决策。
(2)没有 AIflow,Dataflow 很难释放潜力
单纯的数据汇总和可视化,难以应对复杂不确定场景;AIflow 把数据转化为可选的决策方案,极大提升数据价值。
(3)没有 Workflow,再好的 AIflow 也落不到地
一线用户不可能每天在 Notebook 里调模型;必须以应用和流程的形式呈现,才能产生真正的业务影响;Workflow 也是人机协同、合规审计的重要容器。
从实施路径上看,一个AIP 项目可以按以下顺序演进:
先建 Dataflow:把关键场景的数据跑通、建好本体;
再搭 AIflow:围绕1到2个具体 use case,设计 AI 决策流水线;
最后做 Workflow:做一两个精致的业务应用,把 AI 变成按钮、面板和审批流。
五、掌握三个 Flow,就是掌握了AIP 的全栈心法
从工程视角看
Dataflow:是数据工程 + 本体工程;
AIflow:是模型工程 + 领域工程 + RAG/ORG + 安全治理;
Workflow:是应用工程 + 业务流程再造 + 人机协同设计。
从业务视角看
Dataflow回答:“我到底有什么数据?能不能变成业务看得懂的世界模型?”
AIflow回答:“在这些数据之上,我能用 AI 做哪些判断和方案生成?”
Workflow回答:“一线业务如何使用这些能力,让决策闭环跑起来?”
在设计一个 AIP use case 时,可以用这三个问题审视方案:
(1)Dataflow 够不够?
有没有把关键实体、关系、指标建进本体?数据质量和新鲜度是否支撑 AI 决策?
(2)AIflow 清不清?
业务问题拆成了哪些步骤?什么时候检索?什么时候调用 LLM?什么时候用规则 / 传统模型?输出是否结构化、可评估、可审计?
(3)Workflow 顺不顺?
一线用户的操作路径是不是简单自然?哪些环节必须人拍板?结果如何写回系统,形成长期积累与优化?
真正掌握了这三条 Flow,就不是在配置一个聊天机器人,而是在设计一条条端到端的智能业务生产线,这也是 Palantir AIP 与传统企业信息化系统、单一LLM 工具的本质区别所在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11-26
企业级AI落地:破局碎片化实施,构建体系化智能战略
2025-11-25
为什么大模型在企业落地那么难?
2025-11-25
为什么我判断90%的中国ToB公司不需要GEO
2025-11-25
逐际动力张巍: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 AI 应用|Agentic Era
2025-11-25
Gemini 3.0发布:谷歌用百万级上下文窗口重新定义AI能力边界
2025-11-25
智能体如何利用文件系统进行上下文工程
2025-11-25
Spring AI Alibaba实战:打造会编程的Java智能体
2025-11-25
Palantir牵手Snowflake,我们能学到什么?
2025-09-19
2025-10-02
2025-09-16
2025-10-26
2025-09-08
2025-09-17
2025-09-29
2025-09-14
2025-10-07
2025-09-30
2025-11-25
2025-11-25
2025-11-25
2025-11-23
2025-11-19
2025-11-19
2025-11-19
2025-11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