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我要投稿

逐际动力张巍: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 AI 应用|Agentic Era

发布日期:2025-11-25 19:45:39 浏览次数: 1543
作者:緑洲资本 Vitalbridge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緑洲资本 Vitalbridge”

推荐语

人形机器人不只是"长两条腿的机器",而是AI时代的超级终端,将重新定义通用智能的未来。

核心内容:
1. 人形机器人作为AI应用场景的本质与价值
2. 行业技术从小脑模型到大小脑闭环的加速发展
3. 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演进与商业前景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Agentic Era 的真正起点,不单是模型参数的跃升,也不仅仅是 VLA 技术的突破,而是智能真正进入物理世界,感知、决策,并为自己的行动承担结果。

人形机器人,就是这个时代最清晰的落点之一。 

今年 AGM,我们邀请了绿洲生态企业、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教授进行现场分享。他的判断很直接:人形机器人不只是 “长两条腿的机器”,它是未来最重要的 AI 应用场景;它不该被当作 “专机”,而应该像 iPhone 一样,成为下一代通用智能的超级终端。

而整个行业的加速度:从小脑基础模型到大小脑闭环、从工程迭代到成本下降,都正把过去的趋势判断,推向今天的现实。 

本篇整理自当天演讲内容,全文约 8500 字,阅读时间约 20 分钟。

Enjoy

绿洲是我们的早期投资人,也是重要的伙伴、少数的董事之一。

当津剑跟我说你来分享一下,坦白讲我内心非常忐忑。入行时间越久,会发现这个领域值得分享的越少。因为行业发展太快,投资人在各种会议中听到都大同小异,甚至我第一次听到某些名词,都是从投资人嘴里说出来的。我觉得大家都蛮厉害,有分享价值的东西还是很少。

所以今天就从我个人和公司成长的主观视角,来分享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,简化技术的探讨。

2022 年,我们公司成立于深圳。

我们团队,尤其我个人,早期很长时间都从事机器人运动控制理论相关的研究。 

2017 年之后,我专注在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应用研究,早期偏理论,后期偏应用。在那个时候,做机器人的实验是非常难的。刚才高阳老师也谈到了,我们当时经费有限,只能跟别人合作。

当时和 Cassie 的合作大概要二十多万美金。2020 年有了 Digit,合作也需要二十多万美金。机器人如果坏了,在美国本地修一次要两个月,所以做一次实验是非常奢侈的。

反观那时候的迭代效率,现在应该是那时候的十倍。当时能让机器人走起来,都是非常自豪,也很难的一件事。

我们第一个网站是长这样的。

能满足我们的初心的,也就是这样一张图,我们叫 "Cross the Limit",希望突破机器人运动和能力的边界,让它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。

然后我们有一个 Slogan 叫 "Redefine General Purpose Robot"。为什么叫 Redefine 呢?因为大部分来面试的人不相信,说人形是什么?为什么非得需要个人形?太费劲了。

我们就要解释,要 Redefine,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的商业价值和技术演进的路径,让他们相互耦合。

之后 2022 年底,我们跟当时 “反人形斗士” 王煜全,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辩论,我是正方,他是反方,他说没必要有两条腿,我说人形机器人就是通用未来。那场辩论所有的题目和回答,放到今天一个字儿不改,都成立。

现在还是有这个争论,只是正方稍微多了那么一点。

回想当时,我个人是坚定认为这事儿是有用的。但对技术演进的预估、技术趋势的预估还是保守了,很多发展,比我想象中快了非常多。

我当时的一个结论就是,不能用今天的技术去预判一个指数增长的赛道。因为在那个时候,只有波士顿动力少数几个人能让人形机器人走两步,还没有大模型,也没有 VLA,你是无法想象事情是可以这样发展的。现在,我再跟大家说,让一个人形机器人走起来这件事情,可能硕士生毕业一个月就能完成了。以前,是要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,做好久才能够去搞定的,还不是特别稳定。

这三年发生的事情是非常多的。

我称这个叫 Exponential Growth(指数增长),就是局部空间看都是线性的、每天看是感受不到的,但你跳出来一看,这么大进步。比尔•盖茨前几天也说,他花了大概三、四十年的时间去研究语音识别,投了多少亿、多少人去研究这个事儿,大模型出来以后,可能半年就解决了。现在很多公司一年的工作,可能顶上波士顿动力过去十年的事儿了。所以大模型大家已经看到指数增长,OpenAI 使用量已经超过万亿 Tokens,谷歌月 Tokens 超过 1.3 千万亿,然后豆包日均已经超过 5000 亿了。

但我觉得人形机器人的本质,不是机器人,它其实是一个 AI 应用。就像 AI 大模型要赋能法律,它需要法律专业的 Know-how、专业知识,它要有专业的  Agent。人形机器人也是一个具体的应用,只不过它是我认为最重要的、也是最难的应用,现在稍微落后了一点,但人形机器人正处于爆发的前夜

2024 年,大概生产 2000 台或者几千台;25 年大家预测,现在我觉得已经保守了,肯定超过 1 万台,大概增长了 5 到 10 倍左右。如果考虑到小人形的话,还不止这个数。之前高盛预测三、五年是几百万台,还属于线性预测,我们觉得它处于指数发展的前期,如果我们用当下的技术,很多事情是想不到的。

乐观的人可能是这样的,因为新的技术会出现,我们认为要花很多时间的东西,之后可能瞬间就变得很简单了。

机器人其实是智能的最佳载体、未来的超级终端。大家可能也都这么认为,只是不同意的是什么呢?就是到底什么时候能做到?他有什么价值?这事怎么能落地?有很多这种问题。

怎么能做出来有用的人形机器人,这是个好的问题。我做公司以后才发现,很多怎么做、How 的问题没搞清楚、做不好的原因,往往是不知道 Why,所以我还得说一说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。

还有一个事儿咱不知道,就是说  How 做完了以后,然后呢?怎么商业化,怎么赚钱?

那为什么要人形机器人?咱们用第一性原理来问,“一定需要” 这个问题其实是错误的。我们要看一下,我们需要机器人能代替我们做什么。

它本质上要代替我们日常的一些劳动。

首先第一点,我们许多的任务是需要双臂的。你不能一个胳膊,我们每天的所有的活动,像我现在如果一个胳膊我就做不了这事儿。我要把所有的任务都聚集起来,可能 70% 以上的事儿都是需要两个胳膊才能完成的。所以需要双臂。

这个事儿定了,那把这双臂放哪儿?放在这台上,还是放在桌子上,还是放在哪儿?那本质上是需要移动的,一定要把勤劳的双手运到他要干活的地方去,所以需要移动。

那移动就俩选择,放在轮子上还是放在腿上?放在轮子上也行,放在腿上也行。大家对腿的诟病就是没必要,这么多地方反正都是平的,我们用轮子就可以了。再一个就是,什么场景非得要人形、非得要双腿,有些地方其实可以先不落地。

这些顾虑背后的本质,其实是我们有时候把一件事情的价值,和我们对它的实现耦合了。“没必要” 这三个字,并不是说它没有用,而是觉得太难了,没必要这么费劲,我觉得是隐含了这层意思。

如果我告诉你腿和轮子,在 AI 的基础下是一样简单的,那很多人可能就接受了。这件事情其实是个事实,到现在来看腿这件事儿是不难的,而胳膊抓东西这件事,像高阳老师和苏昊老师最擅长这些事情,还是蛮有挑战的。

所以不是什么场景一定要机器人,这本质上是用 “专机” 的思路来评价通用机器人的逻辑。“专机” 是什么呢?单一场景、单一任务、效率优先,它比较简单、成本低。通用机器人本质是多场景、多任务、解决长尾的需求。咱们每天在家干那些活儿,它不是特别需要反复、特别追求效率的事情,一个礼拜能洗几次衣服?它实际上是一个长尾的、效率要求没有那么高的一些需求。所以如果问 “什么情况必须要双腿”,可能答案是:没有任何单一的任务是需要双腿。

但是你要问,如果我想用一种形态解决 70% 以上的人们常见的任务,那必须是人形,必须带俩腿。再多一个腿也没什么用。

所以单一形态支持多个功能,这种是一定要人形的。那还有人说,我就要性价比。之前是技术不好实现,成本太高。现在反而出现了变量:人形腿的技术成熟了。走这件事儿,别看我们现在还遥控,以后都不是问题,成本也不是问题。成本不见得比轮子贵太多,尤其是它更通用的情况下。因为当它一旦规模化以后,成本效益可能比一个 “专机” 要更显著。

我们可以发现手机的摄像头,可能比买更贵的相机性价比都要高。为什么?因为它经历极致的通用化、规模化以后,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,所以反而会存在成本比轮子更便宜的情况。黄仁勋不也说,他只看中三个终端,一个是通用人形,一个是飞机,一个是汽车。只有绝对的规模化才能产生绝对的效益,人形是满足这样的一个形式的。

所以我们觉得它的整个底层逻辑,就是这个东西你别看它现在没啥用,比划两下,走两步。当它连接足够多 APP 的时候,会有一个 critical point(临界点),跨过这个点以后,我管这叫 “吸星大法”,所有东西就都可以在上面开发了。手机你单独用来打电话,那确实不需要智能手机,单收 email 也不需要。但很多功能累加以后,你会发现大家都在上面开发,它的成本也会逐渐地下降,这是我们对人形机器人未来价值的一个判断。

我们觉得它比较重要、有价值,那怎么做好它?

这就是技术层面的一些事情了。

首先第一个点,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常好做。这是个反常识,人形机器人这个系统,现在因为创业初始阶段,稍微复杂一点,但它是极其好做的,比飞机、光刻机好做。那现在人形机器人怎么没有用起来?原因是 AI 能力不够,不是机器人难做,这就跟津剑讲的一样,本质上不是难造,本质上缺的是一个 AI。

这个 AI 有点特别,它跟大模型的 AI 不太一样,它是个物理 AI,它要连接物理系统、连接现实;同时,它跟其他的物理 AI 又不太一样,更垂直一些,是人形物理 AI,整个系统相对复杂。

那从理解上来讲也很简单,整个系统能干什么?就干一件事儿,就是要实时地实现计算指令。那他的输入是什么呢?人类给他的一个任务,“你去拿杯水,你去叠个衣服”。以前这种指令任务,需要离散化地去遥控,现在用语言,机器也可以理解,这个桥梁已经打通了。

输入指令以后,它要实时地观测到周围的环境,有视觉信息和力觉信息,然后要实时观测到本体的信息,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了。整个人形机器、具身智能系统,它就是这么一个 Block,它的输入和输出都非常清晰。你认为是 1000 万行代码,还是一个巨大的模型加上 100 万行代码,这个是有争论的。但是你可以想象,它就是一个 Block,所以人形其实是比较简单的,我看到的和我感受到的,然后要说出来我现在要做什么,就这么一个映射。

那现在是什么状态?现在已经有进步了,大家看到所有的机器人,包括我们的,也包括别人的,是长成什么样呢?

是长成这个样子:有一些基础运动的小模型,“你给我跳个舞,你给我走两步,你给我翻个跟头”,然后通过 VR 或者遥控器来切换这些小模型,那么现在整个物理系统是由谁来完成的?

是由人。

人工智能,智能不够靠人工。现在是人去告诉它先干什么,可以像换台似的,有限性地去做。如果只是这个使用形态,那我觉得它确实用处有限。

但这只是今天的发展程度。我们几年前看到的事情,今天已经看不到了;从现在看未来的三年,我觉得也绝对不止今天发展的这个样子。

人形本体不难做,目前已经收敛了。剩下是技术的收敛、工程化,接下来就是量产、成本,还有为谁来做人形,这是产品能力的体现了。另一个是运控,虽然从原来训练一个礼拜、两个月,现在压缩到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,但本质上说,你只能事先编程完毕,它才能去做。我们认为,以后会有个运动的基础模型,就是全身运动控制的基础模型(whole-body motion control foundation model) ,你不需要太多的后训练,它只是一些语言或者是姿态的 Prompt,就能产生你想要的运动,这个是比较重要的,还有就是 VLA 大脑。现在做的事情,就要把遥控器和人这部分剔掉。

目前主要方式,还是收集数据,偏模仿学习。未来发展的方式,肯定是如何提升效率,如何提高可靠性和成功率。最终一定会有个基础的模型,加上专项技能的微调。

但这些只是模型,我们觉得还是缺失如何把这些算法的能力,组合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能力,我们叫 Agent OS 系统,这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。小脑的运控基础模型我们在做,以后对他的运控不需要事先编程,你告诉他,他就能做。大脑基础模型就是 VLA,然后会有很多小模型,跟已有的一些工具进行组合,完成每一个 APP,你不需要再重新发明个 GPS model,用原有的工具即可。

我觉得要想做好一个人形机器人,至少要有三类能力。

第一类是整机设计和量产制造的能力。除非你是纯做软件的,刚才高阳老师说,要软硬要结合,我觉得这个是更需要的,尤其小脑的部分跟硬件是紧密耦合的。那整机的设计、量产、成本这些,都是偏硬件本体的一类能力。

第二个就是要有算法创新的能力。算法创新不是说别人有个算法你去做,第一波人形之后的下一波可以抄作业、去垂直地拼商业运作能力,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属于大家共同努力。就像苏昊老师讲的,既要创新还要商业,就得提前做。所以说需要算法的创新能力,大小脑都得需要。我觉得还现在很少提到的,其实是需要 AI 操作系统的能力。最近几年,我们就专注地往这些方面去积累自己的能力,只能说现在是初见成效。

本体方面,我觉得这是看你的战略选择了。最关键的,有几个方面影响它的难度,第一个就是尺寸,国际上有个标准,1.5 米以上就是全尺寸,1 米以下是小尺寸。小尺寸可能偏娱乐、陪伴。稍微高点相对会难一点,之前是指数增加的难度,现在也好些了。还有一个是自由度,像很多机器人,如果只是比划的话,它不需要那么高的自由度。我们的本体有 31 个自由度,比特斯拉的机器人还多一个。只有到这个自由度,才能够让它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环境。这两个要素共同决定整体的实现难度和复杂度。

另一个拼的,就像一兮生物的振云博士说的 “别人的售价卷不过你的成本” 这个还蛮重要的。以前我不太在乎,但现在我觉得太重要了,有成本控制能力是极度重要的一件事儿。我们现在的成本,是同行的 50% 左右,甚至更低。过去一年我们把成本降了 80%,自由度还提升了 10%,这是个要极致抠细节的事儿。没有成本控制能力,就基本上没用到中国最核心的能力,所以这也是我们比较重视的。

这是今年 7 月发的量产可售全尺寸全自由度机器人,双臂是七个自由度,关键部件我们自研,所以售价做到 158,000 起,就是马斯克说的 2 万美金,我们售价就是 2 万美金了,还有钱赚,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了。

由于自由度比较高,所以用人类的数据去训练控制的方式,就变得比较简单了。以前可能是非常复杂的,现在就录一段数据,然后回流就可以了,这个跟构型是直接相关的。

刚才说的是本体方面。小脑方面,我们主要还是在这方面积累的比较多。我们关注的是不光是走,还是能全身地去操作,现在我们只能比划跳舞,以后还是要干活的。这事儿也是在做,只是现在还没到可以落地的一个阶段。不能靠天天 Coding 去实现,要靠数据驱动、甚至一个预训练数据,就能驱动大量的应用,这点是比较重要的。

现在我们做的这个动作已经比较丝滑,就是基础模型加上数据去做一些微调,然后它的动作会非常多。你可以想象以后,最好是给一句话,他就能完成所有的动作。

除了全身动作以外,肯定还是要能做一些其他的动作。

比如说这种是遥操,如果带上 VR 手柄会更好一点,是靠视觉的,他的腿是生成的动作,不是人指导的,他的手部是跟着人去做一些跟随。如果用了动捕服的话,就会更精准地去控制,可以代替人远程地去尝试一些危险的动作。这是小脑的基础能力,我们觉得是找到开关了,大家开始干就行了。

有一块是现在行业内比较少去讨论的,其实大小脑的连接。

我们 23 年底,大概一年多前,有个实时感知和大小脑打通的机器人上楼梯的视频。最近我们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,就是让机器人看到台阶,用 TRON 系列去做基础的算法验证。所以它是有能力感知环境的反应,然后再去产生动作,而不是只是会瞎动,这种大小脑打通的逻辑是比较重要的。这个是楼梯的尺寸是不一样的,它也是能够感知到,希望到明年这个时候,大家都能直接地看到它更自主的能力。

现在大家对人形的诟病还是遥控器,其实我觉得大家对遥控器有过度反应,遥控器不是特别难去掉。剩下的就是大脑基础模型

这块儿,就是说你得感知环境、有泛化能力的基础模型,来去指导小脑的运动。

大家强调的数据金字塔、模仿学习,我还想补充几点。第一个就是,大模型还是处于预训练阶段(pre-training),要真正落地,还是需要 Post-training,需要在真机上再去做一步的,尤其是强化学习。

我觉得智能的本质是从数据来的,数据里的智能是从哪儿来的?人来的。人才是告诉你这个是猫,这是狗,这是以前标注过的。人在把智能传递给算法的过程中,有一些高效和低效的区别。低效是有样学样,偏模仿学习这种;另一种是强化学习,本质是智能的表达,并不是告诉它具体要这么干,它只是干完了我给你打个分儿,说这个没干好,具体怎么干你发挥。这个数据效率不一定高,但是产生数据的这个过程,人工干预是少了很多的。

我觉得最终落地,还是需要强化学习,这是我们在重点关注的方向。无论是预训练给个开始,强化学习给反馈让结果变得更好,我管它叫 "Divide and Conquer" 就是这个组合:把已有的工具和现有的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型结合起来,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。

在模仿学习过程中,我们强调苏老师所说的仿真,也和高阳老师借鉴了很多知识,这三块都是我们觉得未来落地比较关键的。模仿学习里,预训练的过程中,怎么把数据的效率指数级地提升,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后训练的时候,强化学习如何能够做到机器人真机的强化学习。

今年年初,我们有同事拿了摄像机,让机器人干活。干了一段时间,我们就能通过 Prompt ,在特定的场景下、在不同的机器人身上,完成同样的任务。我们称之为 “Data Recipe(数据配方)”,我们不只 all in 真机、all in 仿真,而是有所有的技术栈,然后在不同的场景中落地,你需要哪一个,就可以相互补充这样的数据。

图片

参考文章《逐际动力发布 LimX VGM 具身机器人操作算法》

我们觉得,未来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比较关键的东西,还有一些技能组合方面,机器人可以简单地只学一些 接触丰富(Contact-Rich)的操作,然后就可以在没有见过的环境里完成任务。只用模仿学习,采了数据以后,就可以完成完全没见过场景、相对开放的情况下的一个计划,这也是比较重要。就像不需要用大模型再学一遍计算器、再学习一遍天气预报,只要把大模型擅长的东西,和我们已有的知识和工具结合起来,就能完成一些工作。

最后,还想分享一下我们怎么看待未来如何商业化。首先,你得看这个产业格局是什么样,找准自己的定位。

人形机器人这块一定是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,电机、减速器、机械手这些都算,包括我们的关节,像因克斯就是很棒的供应商。还会有一些技术方案的供应商,他跟零部件不太一样,它可能提供 VLM 模型,可以提供数据、遥操的这些东西,甚至去训练某些落地的算法,这些是数据方案商。第三个,在人形里边也会有 OEM(代工厂),跟手机产业一样。第四个,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,是人形整机品牌型的主机厂商。第五类,我觉得人形机器人是跟其他机器人不一样,专机是不会有 APP 生态,因为他干一件事儿就行了,人形机器人由于它是通用的,最终真正爆发要靠生态、要靠各种 APP 像吸星大法一样,都被这个本体所吸引,我觉得第五类就是应用开发者,有的开发者可能是比本体厂商还赚钱。最后还有一些销售和渠道的服务商。

那我觉得围绕着真正最赚钱的,目前看可能不一定是哪个,但是大家的中心还是围绕人形整机厂商为主,上游供应商是围绕他来演绎的,应用是在他基础上开发的。主要是这块的难度也大,你需要有刚才说的制造、设计、算法和 AI 系统,还有产品。要是仔细分的话,这么多能力模块,你都需要构建,这些构建过程还是要花很多时间的。

刚才也提到中美博弈,我觉得中国将以更快的速度主导这个市场,这个是毋庸置疑的。我们的定位是整机厂商,人形的整机厂商。我们的定位叫做 "Serve People, Not Process"所以去年底我说了,我们是人形机器人不进工厂,他们说你这话说的太绝对了。我说那没有,现在带两条腿的没必要进工厂折腾。我们看到的未来,它是服务于人的,它必须跟人在一起,在这个环境里服务你,它不是服务于流水线或者工具、工程的。这不是它的、或者说不是我们的目的。这些技能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,现在都是用数据驱动(Data-driven)的方式能够完成,但它的可靠性还要花一点时间去演绎。

我们感觉这个技术变量在不断地发生。像 Figure、Tesla 它是走的是大闭环,他现在是不卖的,直接奔着家庭场景去,就得等功能 APP 足够多了,他才去卖。而我们是阶段性商业化,沿途下蛋。一个小的整体我们也卖,第一个重要的 APP 出现,我们就开始去做迭代,这是我们的逻辑。当然你可以说他们那种是以终为始,我们这个也叫以终为始,但是这个终局是要想清楚的。同时我们比他们更开放一点,并不是说就自己玩儿,我们大部分 APP 巴不得所有人帮我们来开发,我们是提供一些底层能力。有些实在没有人推动的,我们自己再来提供。

类比于手机的话,本体的本质上是 iPhone,我们全身运控平台是 iOS,然后还有一些开发的工具,这样就可以像 XCode 支撑各个行业去落地。有些应用是我们自己必须把它做得非常好;有些应用是开发者在上面开发的,这是我们的目标。

我们现在这几个产品,按照沿途下蛋的逻辑,下半身拆出来可以卖,有它自己的 APP;上半身拆出来也可以卖,有自己的 APP;然后全身也有自己的演绎。下半身有一个 TRON 系列,这次没来,它的足端是三合一模块化设计的,是目前我们觉得最好的、最佳的人形入门的双足平台,能力还是蛮强的,也比较具拓展性。它再加上上臂,也能去做一些移动操作的研究。在全地形移动能力上,也逐渐地看到了一些 APP 起来的趋势。

双足是一种一定会存在的形态,但现在还没有被广泛推出来,所以我们会把它做到最好。这视频是在我们的本体上去做出的恐龙形态,是我们开发者自己弄的,很多园区可以做这样的事情。刚才一兮生物不是聊到了恐龙复活吗?我们希望复活以后,可以一起走。(笑)

人形的话,目前表演、导览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需求,但现在的场景还有限,主要是能力还不够。但大家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它的未来,我们要以未来的眼光,再加点想象力。

为方便展示,该视频已 2 倍速

最近比较高兴的是,我们真正看到了下一个能干活的 APP 雏形了。

我们能把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相对打通,这是一个全自主的,我们管它叫 Humanoid VLA 闭环的一些验证。这是没有任何遥控器,甚至没有定位导航,它纯是靠主动感知,去协调全身完成的。从地上捡东西、捡网球,可以想象它捡袜子、捡拖鞋、捡衣服,可以把 “Pick and Place” 变成 “Sweep”,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。本体和小脑能力可以叫 Harvest,就是可以把 VLA 领域的进展 “吸星大法” 到本体上,以后 VLA 进展越多,我们就越高兴。

平台和基础框架都有了,接下来就一个个 APP 的实现。希望 3.0 版本的时候,大家看到人形机器人,就已经司空见惯了。今天来演讲,可能下载一个 APP,他就能够帮我主持了。

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未来,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,欢迎继续交流。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