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这篇文章分享了一个AI爱好者如何通过自制AI周报系统,解决灵感过多但执行力不足的困扰,用AI整理AI带来的混乱。 核心内容: 1. 作者面临的灵感爆炸与项目半成品堆积的困境 2. 用AI整理AI聊天记录的创新解决方案 3. 从简单待办清单到完整周报系统的迭代过程
最近陷入了一个怪圈。
每天和AI聊得热火朝天,灵感像开了闸的洪水,一波接一波。有个新想法,转身就问AI商业机会、竞品分析、需求梳理,甚至产品开发。
于是,我做了很多事儿:一个能同步AI聊天记录的小工具、一个obsidian分享给飞书的插件、一个给微信群用的AI机器人、一个能自动生成表情包的coze工作流……
结果就是,很多项目都停在了半成品阶段。有些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卡住了,想着不那么着急,先放放;有些是碰到了无法优化的技术点,选择了战略性暂停;更多时候,是下一个更有趣的想法出现了,我就兴冲冲地扑了过去。
一段时间下来,我在AI聊天工具中的话题越来越多,代码库里不同名字的文件夹也越来越多,有时候我看名字都不一定想的起来这个是干啥的。
我的MBTI一直在J和P之间反复横跳。当这些半成品堆积到临界点时,我骨子里的J人格就开始发出警报,那种不整理一下就难受的感觉爬了上来。
但我那个P人格又在拼命抵抗,一想到要去逐个回忆每个项目的进度、卡点、下一步计划,就觉得头皮发麻,这真的很费时间。
这篇公众号本身,就是这种拖延的产物。
我本来的计划是,把我那个obsidian转公众号的插件做好之后,写一篇实操分享。但那个工具还只是个Demo,功能跑通了,离拿得出手还有距离。于是,这篇文章就这么一直拖着。
直到昨天下午,我看着满屏的对话窗口,突然冒出一个念头。
对啊。
我这些项目,几乎每一个都是和AI聊出来的。我所有的思考、挣扎、突破,都原封不动地躺在那些聊天记录里。
我工作中就最烦写周报,觉得那是种形式主义的负担。但现在,面对自己的创业废墟,我发现我最需要的,恰恰就是一份周报——一份能告诉我 “我是谁、我在哪、我要去哪儿” 的个人周报。
只不过这一次,我要让AI来帮我写。它,才是我所有项目的第一见证人。
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兴奋起来,这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,不是吗?正好之前做了工具已经把聊天记录导出到飞书多维表格了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之前这篇内容:
最后,想要试用我的工具,可以访问https://ai.xinqi.life/tools/cherry-studio-manager
工具完全免费且本地化处理你的聊天记录。
懒猫ai摸鱼,公众号:懒猫爱摸鱼试了8款AI工具,我决定自己补上那“最后一公里”
于是,我把这件事调整到第一优先级,开始了我的AI聊天记录周报总结的调试之旅。
整个过程,就像一场和AI的讨价还价。我不断地加需求,而AI则忠实地帮我迭代系统。
一开始:我只想做个To do list
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,让AI帮我把聊天记录里的待办事项和进行中项目抓出来就行。
V1.0 提示词核心指令:从聊天记录里,识别待办任务、进行中任务,做个表格。
输出的结果还行,但感觉冷冰冰的,就是个任务列表。它只解决了What,没解决Why,也看不出项目之间的关联。
过程中:我发现自己不只有任务,还有灵感
我意识到,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,并不只是明确的任务,还要那些一闪而过的产品灵感。比如“我需要一个多角色智能体的统一工作区”,“我想要进一步研究下second me 和 memos,提炼下该提取哪些数据来让AI更懂我”。
这些灵感如果不被捞出来,很快就会被淹没。
V2.0 提示词核心指令:增加一个产品灵感孵化池,把那些不成形的想法也捞出来,并给出孵化第一步的建议。
这次的输出好多了。它分成了两部分:执行中的任务和待激活的灵感,让我感觉我脑子里哪些模糊的内容差不多是清晰了。
最后:我又意识到,最宝贵的不是项目/产品,而是我自己
当我看着那份V2.0报告时,我再次意识到一个问题。
无论是任务还是灵感,它们都只是结果。而聊天记录里,还藏着更有价值的东西——那个不断思考、迭代、创造框架的我。
比如,我为了让AI帮我开发软件而设计的AI导师团队协作框架(把AI编程的角色拆成技术导师、产品、架构、设计、开发、测试);我为了做微信机器人夸夸而设计的价值升华式回复框架……
这些方法论和框架,也是我真正的、可复用的数字资产。它们是我思考能力的沉淀,是我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。
于是,我向AI提出了一个更高的需求:
V3.0 提示词核心指令:增加高价值数字资产库模块!帮我把聊天记录里沉淀的方法论/框架和项目蓝图提炼出来,并给我活化它们的建议!同时,整个分析要基于我设定的核心目标和优先级逻辑来进行!
当我把最终版提示词发给AI,并喂给它我前两周的聊天记录后,一份前所未有的个人战略周报生成了。
这份报告用结构化的看板,清晰地呈现了我的任务、灵感、乃至于我自己都快忘了的高价值资产,并基于解除阻塞的最高优先级,给了我一个明确的行动建议。
如果你对我这个提示词感兴趣,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“AI周报”。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,每个人做的事不尽相同,针对个人梳理的提示词最好还是自己来“炼”,可以参考下我的模板。
看着这份报告,我有三个想法:
一:AI不仅是助理,更是认知镜子。
它把我杂乱无章、散落在各个对话里的思考碎片,重新拼凑、结构化,然后原封不动地反射给我。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思考路径、能力模型和潜在瓶颈。这面镜子,比任何性格测试都更真实、更具指导性。
顿悟二:混乱不是成本,是未被提炼的数字资产。
我之前为那些半成品感到的焦虑,瞬间烟消云散。每一个项目,都为我沉淀下了可复用的代码、可迭代的思考框架、可迁移的解决方案。最重要的不是完成它们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炼出了什么。
顿悟三:解决拖延的最好方式,不是自律,是系统。
我曾试图用J人格的自律去对抗P人格的随性,结果是更多的内耗。而现在,我建立了一个系统。我允许我的P人格自由探索、天马行空,然后定期用这个AI周报系统,让J人格优雅地进场,收敛、盘点、规划。不是对抗,而是协作。这,才是与自己和解的方式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5-07
2025-05-28
2025-04-29
2025-04-29
2025-05-26
2025-05-26
2025-04-29
2025-05-27
2025-05-07
2025-05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