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十五五规划来了,普通人如何不被AI淘汰?

发布日期:2025-10-28 08:02:39 浏览次数: 1577
作者:澄然prompter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澄然prompter”

推荐语

十五五规划揭示AI浪潮下普通人如何自保,这份生存指南值得收藏。

核心内容:
1. AI对工作岗位的三层次影响:淘汰、降维打击、重新定义
2. 最易被AI取代的四类人群特征分析
3. 普通人应对AI变革的实用策略与生存法则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点击上方蓝色字 澄然>右上角...>设为星标⭐️

<「点赞、在看」后在文章底部可领取福利哦!>

文字 | 「澄然」


前两天翻了翻国家发改委的十五五规划,通篇读完后,心里有点发毛。

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:这份规划,感觉是为机器写的。

AI要爆发,新能源要起飞,高端制造要突破,数字经济要翻倍。

看起来很宏大,但我就想问一句:人呢?

普通人在这场变革里扮演什么角色?

翻来翻去,答案很清楚:要么创造价值,要么花钱拉动内需。

翻译成人话就是:卷,继续卷,卷到世界第一。

规划里提到人的地方不多,但每一处都很关键。

完善促进充分就业的体制机制,背后的潜台词是大量岗位即将消失。

你看那些正在被AI替代的客服、翻译、初级程序员,就知道这句话的分量。

"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",意味着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会成为稀缺品。未来可能70%的人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谋生。

"培育消费新增长点",说白了就是你得继续花钱,成为这台经济机器的燃料。

坦白讲,当国家在追求速度、效率、竞争力的时候,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了。

机器在加速进化,人该如何自处?

这个问题,值得每个人深思。

我们先说下结论:未来5年,50%的工作会被AI影响。

注意,是"影响",影响分三种层次。

第一种:直接淘汰。

客服、数据录入、简单翻译、基础设计、初级编程。AI已经能干了,而且比人便宜、比人快、比人不抱怨。

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一张截图,某公司HR发的内部通知:原来10个客服岗位,现在只保留2个,其他全部用AI替代。响应时间从3分钟缩短到30秒,客户满意度还提升了15%。

你看这就是现实,冰冷但高效。

第二种:降维打击。

你的工作还在,但要求提高了。以前做10件事,现在要做50件,因为AI帮你提效了。

设计师最明显,以前一天出3个方案就不错了,现在AI辅助下一天要出20个,老板觉得你应该能做到。工具进步了,但你的工作强度也翻了好几倍。

更要命的是,你还得学会驾驭这些工具,否则就被那些会用AI的同行甩开。

第三种:重新定义。

工作内容彻底变了。你从执行者变成了监督者,从生产者变成了审核者。

程序员现在很多代码AI都能写,但你得会审核、会优化、会整合。技能要求完全不一样了。

哪些人最危险?我总结了四类:

纯执行者,不动脑,照流程办事的。AI最擅长处理标准化流程。

知识搬运工,背资料,套模板,没有创造性的。AI的记忆力比你强一万倍。

中间层,上传下达的协调者。AI能直接连接两端,你这个中介就没存在价值了。

35岁+的传统行业从业者,学习能力下降,工资还高。企业算账很现实,性价比不如年轻人+AI的组合。

听下来残酷吗?很残酷。

但「淘汰」从来都是静悄悄的。等你反应过来,游戏规则已经变了。

昨天看到一个财务从业者在群里感慨,去年还在说AI威胁论是炒作,今年公司上了智能财务系统,8个人的团队现在只要3个。

现在天天在学Python和数据分析,准备转型做财务数据专家。

变化永远比你想象的快得多。

关键是,你做了哪些准备?

普通人的出路在哪?我梳理了几个核心方向。

成为AI的驯兽师。

AI很强,但它是工具,需要人来驾驭。关键是学会提示词工程,就是跟AI精准对话的能力。

现在市面上主流AI工具每个都要知道个大概。知道什么场景用什么工具,知道怎么问能得到最好答案。

这个变现路径我目前看到的,包括部分我也在做的:帮企业做AI咨询,做AI工具培训,卖提示词模板。

门槛真的其实不高,会用电脑就行,但能不能做的好就见仁见智了。

下沉市场掘金。

规划里反复提县域经济、乡村振兴、消费下沉。为什么?因为一二线卷死了,三四五线还有机会。

县城现在车多了、人懒了,但服务业还很原始。智能洗车、无人便利店、社区团购,这些在大城市已经成熟的模式,下沉到县城就是「降维打击」。

关键是用AI管理系统,降低人工成本,提高运营效率。

服务一老一小。

中国正在快速老龄化,2030年60岁以上人口3亿+。年轻人不生孩子,但已经生的孩子要养。

智能养老设备、社区养老服务、0-3岁托育、课后托管,这些赛道国家会给钱、给政策、给土地,因为这是「国家战略」。

但我最看好的是精神生意。

可能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点:现在年轻人最大的痛苦,来自「精神内耗」。

物质过剩的时代,精神却在挨饿。

年轻人有三大痛点:焦虑、孤独、意义感缺失。心理咨询、冥想正念、生涯规划、深度社交,核心都在解决一个问题:如何对抗焦虑、如何找到意义、如何让心慢下来。

他们愿意为"被理解"付费,愿意为"找到答案"付费。

我也看到有公司在做AI心理安抚工具、情感陪伴机器人、智能冥想引导,但效果都很一般。

原因很简单:「治愈」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需要真实的共情和理解。

AI可以分析你的情绪数据,可以给出标准化建议,但它感受不到你深夜失眠时的孤独,体会不到你被误解时的委屈,也理解不了你突然找到人生方向时的那种狂欢。

这些真实的感受,才是治愈的「源泉」。

真正的机会在哪?用AI做辅助,人做核心。

比如用AI做情绪筛查、建立用户画像、制定个性化方案,但关键的治愈过程,还得靠真人。这样既提高了效率,又保证了效果。

我身边从程序员转行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不少,他们都有个共同感受:帮助别人的过程中,自己也被治愈了。

还有个趋势值得关注:「微治愈」市场正在爆发。

传统心理咨询动辄几百上千,很多人承受不起。但现在出现了很多轻量化产品:15分钟的情绪疏导、30分钟的深度倾听、一小时的人生答疑。

价格亲民,门槛更低,但效果立竿见影。

特别是针对职场焦虑、情感困惑、人生迷茫这些高频痛点,做垂直化的解决方案,市场需求巨大。

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细分赛道:「陪伴经济」。

现在独居青年越来越多,他们需要的往往就是有人听他们说话,有人陪他们度过难熬的时刻。

线上陪聊、情感树洞、深夜电台,包括一些AI玩偶产品,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,背后都是千亿级的市场。

关键是要做出「温度」,让用户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理解。

这个时代,「治愈」比「效率」更稀缺,「陪伴」比「功能」更珍贵。

谁能抓住年轻人的精神需求,谁就抓住了下一个风口。

那通读下来,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落地的点呢?

我大致罗列一些可操作的行动清单供你们参考。

第一步:自我诊断。

问自己5个问题:我现在的工作5年后还存在吗?我有什么技能是AI替代不了的?我的收入来源有几个?我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新东西?我的人脉资源值多少钱?

诚实回答,别自欺欺人。很多人连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,就想着转型,基本都是白日做梦。

第二步:选择方向。

从前面提到的出路里选1-2条,标准很简单:我有基础、我有兴趣、我能坚持。

千万别贪多,专注一个方向,做深做透。我见过太多人今天学Python,明天学短视频,后天又想做电商,最后什么都没学会。

第三步:小步试错。

切记千万别轻易辞职,别All in,用业余时间试水。

想做自媒体?先写10篇文章,看有没有人看,看能不能坚持。想做副业?先接几个小单,看能不能赚钱,看能不能复制。想转行?先学3个月,看能不能学会,看有没有机会。

3个月后有结果了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梭哈,失败了连退路都没有。

重要的是底层认知要转变。

别跟机器比效率,AI比你快、比你准、比你便宜,你比不过。要比创造力、比同理心、比人性化。

机器能生成文案,但不知道这个文案能不能打动人。你要做的是「判断」,AI给不了你判断力。

别追求稳定,规划里明确提到灵活就业、零工经济、副业创新。稳定的工作会越来越少,照这个趋势看未来一个人要有3-5份收入来源,随时准备切换赛道。

做时间的朋友,持续学习、保持健康、建立人脉、积累资产。只有持续进化,才能在这个魔幻的时代抓住机会。



如有收获,麻烦动动你的小手


点赞、分享、在看,与友同享↓↓↓


AI指令专题课程学习  点击了解详情>>
AI指令专题课程学习  点击了解详情>>

推荐阅读


用kimi一天读100本书!这个指令请低调使用

我用kimi批改作文,老师都惊呆了!

DeepSeek做合同审查,强的一批!" data-itemshowtype="0" linktype="text" data-linktype="2">用国产AI Deepseek做合同审查,强的一批!

Deepseek学会人性本恶后太狠了!连律师都沉默

别再说学不会Prompt了,你可能连入门门槛都没摸到!

用Kimi+微信重构知识存储术,绝了!




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