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把AI当成“实习生”来带,我搞懂了怎么学AI

发布日期:2025-08-01 12:13:59 浏览次数: 1528
作者:Vivi的AI实操笔记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Vivi的AI实操笔记”

推荐语

把AI当成实习生来带,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潜力。从解决问题出发,深度互动比囤积工具更重要。

核心内容:
1. 从囤积工具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变
2. 深度使用AI的沟通与反馈技巧
3. 让AI成为"对话教练"的复盘方法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:

看到一篇大V推文讲某个AI工具有多神,就立刻收藏、下载、试用,一键三连,心想着“回头再学”,然后……就再也没有打开过?

前几天我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,都忍不住感慨:这不正印证了学生时代的那句老话么——“差生文具多”。

我们学AI的方式,似乎从一开始就跑偏了。我们总是在囤积各种“好用”的 AI 工具,就像一个焦虑的“工具控”,以为拥有了最厉害的“装备”,很快就能成为学霸。

结果呢?手机里囤了一堆的“先进生产力”,却没有几个能真正用起来。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?


换个起点:从追逐工具,到解决问题

真正的学习,不应该从“学什么工具”开始。

而是要问自己一个直击本质的问题:“我,为什么要用AI?

我想用它来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?是帮我理清项目思路?还是帮我分析用户反馈?又或者是其他?

工具从来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“用”,才是最好的学。

当我们带着一个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去使用工具时,学习效率往往是最高的。因为你的每一次操作,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牵引;每一次输出,都是在倒逼你的输入。

换个思路:别急着换AI,先换个问法

但光有目标还远远不够,很多人会卡在第二步。

他们会说:“我用了,但感觉AI给我的东西很平庸,效果并不好。”

然后,第一反应就是:是不是这个工具不行?我是不是该换一个更好的?

打住。

我的经验是,在抱怨工具之前,先审视一下我们自己。

你能激活AI多少能力,完全取决于你和它对话的质量。AI就像一面镜子,你给它一个模糊的问题,它就还你一个平庸的答案。

所以,学习的重点,不是在不同工具之间反复横跳,而是先深度地用好一个工具。

这里说的“深度”,不是指你要写出多么完美的指令,而是指你和它的互动过程要有深度

你可以把AI当做一个能力很强、但经验为零的职场实习生,你不能指望它一次就能把事情干得漂亮。

具体如何做?

先给它清晰的背景、任务和要求,然后看它的第一轮输出。如果跑偏了,不要直接否定它,而是明确地给出你的反馈:“你的A部分做得不错,但B部分没有理解我的意图,我需要的是XXX,而不是YYY,请你再试一次。”当它给出第二轮输出后,你再继续反馈,直到输出相对满意的结果为止……

这个反复沟通、持续迭代的过程,就是“深度使用”。不要太快放弃,你付出的耐心,就是对AI最好的“训练”。

一个快速进阶的小妙招

除了这个“笨功夫”, 还有没有其他?

当然有。这里,我再分享一个小妙招。

当我和AI解决完一个问题后,我会立刻启动一次“复盘对话”:

"

“复盘一下我们刚刚的整个互动过程。哪些提问是有效的?哪些沟通是可以优化的?请你总结一下,然后帮我生成一个更完美的‘提示词指令’(SOP),作为我们下一次解决同类问题的沟通语言。”

你看,我让AI自己,成为了我的“对话教练”。它不仅帮我做事,还教我如何更好地让它做事。这比你花时间去研究十个新工具,要有价值得多。要知道:更懂AI工具的,一定是AI工具自己

不做工具控,要做解题高手

所以,到底该如何走出“差生文具多”的困境?

我的答案是:先忘掉所有工具。

找到你工作中一个最真实的痛点,把它当成一道非解不可的“应用题”。

接着,拿起一支你用着顺手的“笔”(任何一款主流AI工具),像辅导一个聪明的实习生一样,耐心地、深度地和它一起,开始解题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你自然会学会如何提问,如何追问,如何给出反馈。你会在“解题”的过程中,真正掌握这支笔的脾气和用法。

这,才是学习AI工具一条又快又好的路径。从“工具控”,变为“解题高手”。

希望这个思路,能让你有所收获。
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