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关注AI信息过剩,可能成为你进步的绊脚石。 核心内容: 1. AI信息充斥,引发焦虑与信息过载 2. 个人经历:专注写作项目与追赶AI信息的矛盾 3. 反思:AI技术与个人能力提升的平衡之道
你有没有这种感觉——最近,AI相关的信息……多到让人心烦?
国际新闻,芯片产业转移,国家AI大战略。互联网新闻,御三家明争暗斗,AGI取代人类,满血DeepSeek快白嫖。自媒体,失业焦虑,AI逆天改命,副业创业月入过万。
走到哪里,避不开AI两字,如同魔音贯耳。
但AI的重要性,真的配得上它现如今的出场率吗?
……
提起这件事,是因为我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个烦恼。
今年我有一个写作项目,我要通过挑战写长篇网文,来测试我的写作理论和AI工作流。众所周知,写作网文是个大工程,需要做许多前置准备,比如海量阅读、思考,也需要做一些基础的理论学习。
总之,我需要闭关一段时间,专心投入。于是我两耳不闻窗外事,专注看了几天看书。
然后当某一天,我再打开科技媒体的AI报道,忽然有了一种「天上一日,地上十年」的恍若隔世感。
昨天刚学会Cherry studio本地部署知识库,今天就冒出来更好用的IMA;今天刚学了点扣子工具觉得自己理解智能体了,明天就冒出来个Manus,还有号称改变Agent生态的MCP。
这么一看,大股大股的焦虑感就「蹭蹭」地从心底冒出来了。
我也想写一些公众号来给读者介绍这些新事物,但是又不想写的太肤浅,就只好回过头来去恶补新知识,实践新工具。再一回头,就发现自己的网文写作项目进度落后时间表了。
这一来二去,焦虑无法填补,两边的进度反而都拖慢了。
思考一番之后,我觉得本质原因是自己被外界的信息过度影响了。实际上,浅尝AI并不能本质改变我的写作能力,但阅读和积累,深度思考却是必须做的事。
因此,我下决心不再去追赶最新的AI资讯,优先以手头的写作项目为重。
……
既想要成为最新AI技术的弄潮儿,又想要修炼好自己的「内功」——想要实现这样的平衡,在眼下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格外的困难。
因为AI资讯在疯狂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。媒体和各种信息圈子、社群不断贩卖焦虑,催促你关注新闻、报班买课、购买订阅新的AI软件工具。
这么一搞,越是上进的人,越是相信AI技术潜力的人,反而越容易被折腾得疲于奔命。
我觉得这不对。
很多人原本关注AI只是出于想要了解新事物,给自己增加一点额外的竞争力的目的。但为什么后来却产生了不顾一切AIl in AI的想法?
为什么很多人本来只是把AI当做自己职业的一根杠杆,结果到头来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关注AI,而忽略了对于主业或者其他领域能力的提升?
是因为,他们逐渐开始潜移默化地相信,未来主业甚至人生成功与否,都会由AI决定吗?
是因为如今互联网、各种信息圈层舆论都在塑造一种论调——未来必定是属于AI的新时代,不会AI就要被淘汰吗?
陷阱
不学AI被淘汰,在我看来完全是伪命题。
因为AI对各行各业工作方式的重塑的速度,比你以为的要慢得多。
ChatGPT 3.5 爆火的时候,技术主义者就在喊了,AI带来的革新不会亚于工业革命!但目前来看,AI却很难说真正颠覆了哪些细分行业,更不要说带来工业革命了。
就算在AI最擅长的编程赛道,AI也还只做到了部分颠覆。在更多行业中,AI才刚刚开始介入行业原有的工作流,起到部分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。
可以说,各行各业的核心价值,目前依然是由人的技艺提供。越往行业高阶走、越离真正买单的客户近,就越是符合这个规律。
再拿咱们普通人使用AI比较多的场合来说。
白领办公要做报告、搞营销、做行业分析,学生要搞学术写论文、自由职业者搞写作和新媒体。问题来了,在哪种人群的日常作业之中,AI起到了核心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呢?
到目前为止,一个都没有。
在99%的场合,AI只完成了提高效率、免去机械作业的任务。往往AI能做的事越多,说明那项工作的价值越低,验收标准越低。比方说一些文员给领导写演说稿,白领应付每日报告,一些学生代写论文可以完全依靠AI,但是能写出的货色是怎样呢?大家心知肚明……
可为什么只能做这些无关紧要工作的AI,却把我们最重要的注意力都给拉扯走了呢?
我认为,当下的社会对于AI存在着巨大的「认知泡沫」(Cognitive Bubble),把AI的作用提前抬高到了它远远不配的地步。
所谓认知泡沫,是指个体在认知或信息获取上所处的一种智识隔离状态,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,从而形成封闭的自我强化环境 。传媒学理论的「回音壁效应」、「信息茧房」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。
具体来说,互联网企业将自身的增长预期和AI概念深深捆绑,高知识人群密集关注AI,大量创业者和投机者押注AI……这些因素都造成过度关注AI的信息不断在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人群主导的社交媒体中回响,相同的意见,声量不断扩大,给全社会造成一种AI仿佛已经在重塑世界的错觉。
这种错觉反映了大众对科技发展抱有对美好愿望,也符合科技企业、资本想要给社会灌输的印象,于是,成为了一个谁也不想戳破的美好幻景。
说到AI的认知泡沫,可能会让人联想到「金融泡沫」「互联网泡沫」,听起来好像是说AI产业是一个被炒作起来的假象,会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爆掉。但实际还是有点不一样的。
假如将时间跨度扩展到几十年的范围的话,我十分坚信AI技术一定会深刻改变未来社会,形成不亚于工业革命的社会效应。
然而问题在于,我们对AI的关注存在着一种「注意力的时间错配」。
说简单点——大家对AI的疯狂关注,放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许是很合适的,但在当下2025年,过头了。
举一些相似的例子你就明白了:
区块链:2017年就有区块链热潮,大量人学习、研究区块链,但当时并没有那么多实用的落地应用。反倒现在,大家关注AI的时候,区块链在金融、供应链、数据安全等领域的作用正逐渐兑现。
互联网泡沫: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大崩盘很多人记忆犹新,但随后在2005到2020年,互联网产业的真实价值增长可以说远超千禧年时的预期。
新能源:很多人在十年前就对新能源投入极大关注,但真正的价值兑现是在2020年之后。
并非不应该关注AI,而是我们正在当下投入太多不可能换得收益的时间与精力在AI上。这些时间和精力,在本来合理的情况下,应当平均分配在十年为单位的跨度上才对。
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
设想一下,假如AI时代即将到来,那么在AI时代,真正决定每个人在公司、行业中地位、收入的会是什么?
首先我们可以合理推断,在AI时代,AI产品绝不会是高深的东西,它必将如同今天的电力、个人PC设备一样成为基础设施。大量今天看起来玄妙的应用,届时只会是「一键完成」的简单功能。而使用AI的技巧也将成为连实习生都能掌握的常识。
这么一来,区分行业内人与人高下的依然是行业核心认知与高阶技术,与AI没什么关系。毕竟,你听说过有谁是因为不会用word,不会熟练运用excel而无法成为高级工程师,无法进入公司管理层的吗?
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,从来不是关注过多少新风口,而是是否始终专注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。在AI时代,我们在竞争中败北很可能反而不是因为不懂AI,而是因为被分割了太多精力,导致主业技不如人。
我们应该更关注第一性原理,以如何更好地做好主业为着眼点研究AI,而非仅仅因为看到媒体在炒作,就真的以为「不全力研究AI就会落伍变成原始人」。
这也是我放弃紧追AI资讯,选择优先提升写作素养的理由。因为我相信,在「AI x 写作」赛道之中, AI终归是支线,写作才是主线。写作赛道的「第一性」是用优秀的思想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,与器物无关。
再以自媒体人为例,十年后,或许每个自媒体人都会使用高端的AI分析工具和真正智能的「一键写稿工作流」,但在现在这个阶段,其实市面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AI产品。
假如只有最顶尖的5%从业者投入80%的时间才能获得成熟的AI工作流,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去全力钻研AI,投入产出比是过低的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只需要懂个AI的皮毛,先把内容做好才是最理智的选择。
而对于普通人而言,每月花费不超过5%的专业时间关注AI发展,每季度有选择地尝试1-2个新工具,将足以保持与AI的适度连接,同时也不影响主业发展。
毕竟,正如赫伯特·西蒙所言:「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,稀缺的是注意力」。明智地分配注意力资源,才是在任何时代都不落后于人的关键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4-30
AI提效:用微信和飞书多维表格打造票据自动处理工作流
2025-04-29
崇拜Agent和崇拜ABtest是同一种病
2025-04-29
Playwright + MCP:用AI对话重新定义浏览器自动化,助力提效300%
2025-04-29
牛逼!DeepSeek一键转word/excel/PDF文档,90%的人都不知道的隐藏技能
2025-04-29
DeepSeek实现办公自动化,从PDF数据提取到HTML图表生成
2025-04-29
Cursor 生产力教程 v0.1: 小白快速上手指南
2025-04-28
AI 焦虑的解药
2025-04-27
职场人效率狂飙密码!10 款 AI 神器让你告别加班,卷赢全场
2024-04-02
2024-07-07
2025-02-02
2024-06-24
2024-04-27
2024-05-08
2024-06-06
2025-01-03
2024-04-02
2024-05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