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靠谱是AI Agent最关键的衡量条件吗?恐怕不是。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07:47:20 浏览次数: 1580
作者:技速流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技速流”

推荐语

AI Agent的成功不在于完美无缺,而在于它犯错时的表现是否让人信赖。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行为可预测的伙伴,而非无所不能的"天才"。

核心内容:
1. AI产品追求"零失误"的误区与行业现状
2. 构建用户信任的四大支柱:能力、可预测性、正直和善意
3. 行为可预测的"笨AI"比不稳定的"聪明AI"更受欢迎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你有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路演会?

一个AI创业者站在台前,慷慨激昂地展示着最新模型的性能数据:任务成功率从95.8%提升到97.2%,错误率降低了30%,在某个行业标准测试集上,我们的AI Agent性能已经全面超越了竞品。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掌声,所有人都觉得,我们离那个“完美AI员工”的梦想又近了一步。

这,是我们这代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刻在骨子里的信仰:更高、更快、更强。我们坚信,通往用户心智的唯一道路,就是用压倒性的技术优势,打造一个永不犯错、无所不能的“超级英雄”。

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一个诡异的问题:为什么市面上那些跑分最高、技术最牛的AI Agent,很多都叫好不叫座,用户尝鲜之后就迅速流失?而另一些看起来能力平平,甚至有点“笨”的产品,却能悄悄赢得用户的长期信赖?

这,就是“产品经理的幸存者偏差”系列想要揭开的伤疤。我们总是盯着那些被媒体包装的、光芒万丈的成功案例,以为胜利的秘诀就是“能力碾压”。但真相,往往藏在那些被胜利者光环掩盖的、血淋淋的B面故事里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AI Agent时代一个最反直觉的真相:决定你产品生死的,根本不是你的AI有多“能干”,而是它在“搞砸了”之后,表现得有多“诚恳”。


一、A面神话:追求“零失误”的超级英雄


先说说我们看到的A面。

在主流的AI产品叙事里,我们追求的终极形态,是一个完美的“数字劳工”。它7x24小时在线,能光速完成你交办的任务,从不抱怨,也从不犯错。

为了实现这个神话,我们把“行动成功率”(Action Success Rate)奉为核心KPI。我们设计了复杂的评估流程,用海量数据去衡量AI的每一次输出,对其进行打分和排名。整个产研团队的悲欢,都系于小数点后那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性能提升。

我们以为,只要AI的能力足够强,信任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。就像你信任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,或者一位从未失手的外科医生。能力(Competence),是我们认为构建信任的唯一基石,也是最坚固的基石

但如果你真的信了这套“性能至上”的成功学,那你可能永远也做不出一个用户真正敢用的AI Agent。因为真相是,用户根本不需要一个神,他们真正需要的,是一个“靠谱”的伙伴。


二、B面真相:用户真正需要的,是一个“靠谱”的笨蛋,而不是一个“天才”疯子


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研究告诉我们,信任是一个远比“能力”更复杂的多维结构。它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:能力(Ability)、可预测性(Predictability)、正直(Integrity)和善意(Benevolence)

我们产品经理的问题在于,我们把120%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第一个支柱“能力”上,却完全忽视了后面几个。尤其是“可预测性”,它的重要性,怎么强调都不为过

一个高度能干但行为 erratic(不稳定)的AI,比一个能力中等但行为一致的AI,更让人感到恐惧

所有被“聪明AI”坑过的用户的嘴替:

“我不需要一个99%的时间能写出惊为天人的代码,但剩下1%的时间会引入一个极其隐蔽的、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的bug的AI。我宁愿要一个能力只有85分,但它的犯错模式是可预测的、能被我轻易识别和修正的AI。前者是天才,更是疯子,我不敢把后背交给它;后者虽然笨点,但它靠谱,我知道什么时候该信它,什么时候该检查它的工作。”

看,这就是问题的核心。用户使用自主系统的最大心理障碍,是交出直接控制权的焦虑。而打破这种焦虑的关键,不是向用户保证“我永远正确”,而是帮助用户建立一个稳定、准确的心智模型,让他们能清晰地预判AI的行为,从而获得一种“间接控制感”

一个偶尔犯错但行为模式清晰的AI,能让你感觉自己依然是掌控者。而一个能力超强但行为诡异的“黑箱”,只会让你觉得自己像个随时可能被系统背叛的傻瓜。


三、反直觉法则一:别吹牛,坦白你的“无知”是最高级的智慧


那么,如何构建这种至关重要的“可预测性”和“控制感”?Manus团队选择了杀死“还不错”的大项目,而AI Agent的设计原则给出了第一个答案,它直击我们产品设计的“原罪”。

这个原则,就是“正直”(Integrity)——尤其是,诚实地沟通自身局限性的能力

一个能坦然承认“关于这个话题我还在学习,所以请仔细核对我给出的答案”的AI,远比一个自信满满地胡说八道(hallucinates)的AI,更值得信赖

这要求我们在产品设计中,引入一个我们过去极力避免的东西:不确定性沟通

比如,在AI给出回答时,明确地标注出它的置信度水平(“我对这个总结有85%的把握”),甚至高亮那些它不太确定的具体句子。这种设计,看似是暴露了AI的“弱点”,实际上却是在向用户传递一个最高级的元信息:“我是一个诚实的工具,我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,我邀请你来监督和验证我。”

被AI幻觉搞疯的产品经理的嘴替:

“我的天,过去一年我们所有的Prompt调优,都是在想办法让AI的语气听起来更自信、更权威、更像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。我们实际上是在训练它成为一个更完美的‘骗子’!如果从一开始,我们的设计目标就不是隐藏不确定性,而是优雅地暴露不确定性,整个产品的设计思路都会完全不同。”

杀死那个追求“完美人设”的项目,才是一切的开始。让AI学会说“我不知道”,比让它多学会一万个知识点,更能赢得用户的尊重。


四、反直觉法则二:道歉,是成本最低、收益最高的“功能”


如果说承认“无知”是建立信任的起点,那么在真正犯错之后如何应对,则是决定信任能否修复、甚至升华的关键。

这里引出第二个反常识的法则:信任不是由“没有错误”决定的,而是由“如何处理错误”决定的

因此,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、优先级排在P3甚至P4的功能——错误处理和反馈机制,实际上可能是整个AI产品中关于信任体验的核心功能。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战略级的“信任修复”(Trust Repair)系统来设计

这个系统至少包含两个核心要素:

  1. 谦逊地承认错误(Humble Error Acknowledgment): 当AI无法完成任务或理解错误时,最糟糕的反应是沉默、忽略、或者强行给出一个错误答案。一句简单的“抱歉,我没有理解您的意思,可以换个方式提问吗?”,其建立的信任价值,远超一次完美的任务执行。它告诉用户:这个系统是可沟通的、有纠错意愿的。

  2. 可见且可行动的反馈闭环: 在界面上提供清晰的“赞/踩”或修正入口,这只是第一步。更关键的,是在用户提供反馈后,系统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“谢谢你,你的反馈已收到,我正在学习和改进”。这个简单的确认,完成了信任修复的闭环。它让用户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对牛弹琴,而是真正在“调教”一个可以成长的伙伴,这种参与感和价值感,是任何产品功能都无法替代的。

被粗暴的错误提示折磨的工程师的嘴替:

“我们总是把错误状态(Error State)当成需要尽快修复并向用户隐藏的‘Bug’。但有没有可能,错误信息本身,才是用户体验中最关键的一环?我们愿意花几周时间打磨一个新功能,却用五秒钟写下一句‘操作失败,请重试’。也许,我们整个团队的资源和优先级,从一开始就分配错了。”


结语:告别“超级英雄”,拥抱“诚实伙伴”


Manus的故事告诉我们,杀死一个“好”产品,是为了给一个“伟大”产品腾出生存空间。而AI Agent的设计原则则告诉我们,杀死那个对“能力”的盲目崇拜,才能为真正的“信任”破土而出,提供土壤。

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的范式转换中。幸存者偏差让我们只看到了那些在性能上取得突破的AI产品,并将它们的成功归因于此。但冰山之下,无数看起来更“聪明”的产品,正因为它们的傲慢、不可预测和不诚实,而被用户悄悄抛弃。

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AI。这关乎我们希望与日渐强大的智能技术,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。我们是想创造一个需要我们顶礼膜拜、却又时刻提防的“神”,还是一个虽然有缺点、会犯错,但永远对我们保持真诚和尊重的“伙伴”?

作为这个时代的Builder和Thinker,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:

你的产品,究竟是在为用户打造一个全知全能、却深不可测的“黑箱”,还是在递给他们一个足够诚实、允许犯错,并最终值得托付的“队友”?

这个选择,不仅定义了你的产品,也定义了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。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