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【AI企业应用洞察第1期】客服大模型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7:14:39 浏览次数: 1530
作者:天翼智库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天翼智库”

推荐语

智能客服大模型正在重塑企业服务体验,金融、政务等行业已实现效率与满意度的双重突破。

核心内容:
1. 多行业智能客服应用现状与典型案例
2. 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的全流程自动化升级
3. 当前技术瓶颈与未来智能化发展方向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本期看点

洞察1:高频场景聚焦效率提升,多行业渗透加速

当前智能客服在金融、政务、制造、物流、汽车等行业快速普及,核心聚焦语音识别、工单处理与质检合规。金融领域通过语音机器人实现高精度交互与“未问先答”,智能质检覆盖率达100%;政务领域依托大模型提升政策响应速度与派单精准度;物流业借知识引擎标准化流程,汽车业则优化知识库提效。全行业呈现技术实用化与场景深度结合特征。

洞察2:大模型与多技术融合,驱动智能化升级

智能客服技术向多模态与全流程自动化跃迁:大模型突破知识库滞后瓶颈,语音/语义能力升级,“语义理解-查询-质检”的闭环全流程逐步成型;“AI预处理+人工转接”的人机协同机制逐步深化。

洞察3:客服大模型应用成效从降本、提质、增效多维显现

智能客服应用成效显著实现降本、提质、增效三维突破:效率方面,如小米单日处理量超50万次,中石油工单生成时间从5分钟降至2分钟;成本优化上,如DHL日人工介入减少200次,雄安12345人工抽检量降90%;体验升级中,工行客户满意度98%、雄安政务满意度99.9%。

洞察4:突破技术瓶颈与智能化深度探索任重道远

当前客服大模型技术局限体现为复杂场景依赖人工,知识库动态更新不足,数据孤岛阻碍多系统协同,数字人交互自然度待提升。未来需突破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能力,强化复杂场景理解与处置;延伸预测性服务,探索智能决策辅助;深化生态整合,推动客服与业务系统融合,实现“响应-解决”全链路闭环。

本期总览

本次客服大模型应用月报通过对4-5月公开信息整理及调研,共整理形成企业客服大模型应用案例21个,涉及文字机器人、语音机器人、知识采编、话务小结、客诉报告、数字人客服等多个场景。

从行业来看,电商、汽车、政务、金融等行业应用客服大模型最多,广泛渗透于客户服务全流程。一方面,以上行业具备信息化程度高、数据基础较为完备等特征,大模型能力可基于现有平台快速落地;另一方面,以上行业服务客户量级巨大,亟需通过大模型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体验及运营效率。

从场景来看,文字/语音机器人、知识采编、数字客服专员、话务小结及投诉分析等场景的大模型实践最为密集,构成当前客服领域的高价值应用方向。这些场景贯穿客服生产全流程(话前、话中、话后),对模型性能要求严苛,在降本增效与体验升级方面成效显著。

应用案例

通过对21个客服大模型应用案例进行筛选,依据企业知名度、场景典型性、应用成效显性三个维度,筛选出8个企业客服大模型应用案例,并采取“目标、行动、效果”的分析思路,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:

1.小米:消费金融客服系统全面升级,打造“有温度”的金融服务体验

行业:金融

应用场景:语音机器人、话术推荐、智能派单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提升客户识别、语音识别、话术推荐能力,实现问题与工单的全程可视化追踪,满足客户全天候业务咨询与基础业务办理的需求。

(2)行动:全新上线的智能客服系统依托小米生态的大数据优势升级:智能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%,支持四川方言等区域特色语音交互;引入知识图谱技术,将常规业务咨询响应时间压缩至2.3秒;推出7×24小时智能工单系统,可实现问题处理的全程可视化追踪;客服系统新增智能情绪识别功能,当检测到用户焦虑情绪时,会自动启动安抚话术并优先转接高级客服。

(3)效果:新系统单日处理量突破50万次,客户等待时长平均缩短67%。特别是在消费分期、账单查询等高频场景中,AI客服通过深度学习用户行为模式,能够预判87%的咨询需求,实现"未问先答"的服务创新。

2.中国石油:基于昆仑大模型,构建956100客户服务智能坐席辅助系统

行业:能源

应用场景:语音机器人、文字机器人、话务小结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基于昆仑大模型不断迭代升级智能客服,加速语音识别优化、实时话术推荐等新功能的推广应用。未来,热线将更会“察言观色”,提供更精准的智慧化服务。

(2)行动:服务前,系统根据用户语音导航按键及智能客服对话内容,10秒内自动生成“客户诉求概览”,为客服坐席员快速掌握用户需求提供参考,避免重复询问。服务中,实时语义解析像“隐形质检员”,仅用0.3秒就能捕捉到“投诉”的关键词,同步推送客诉处理操作手册。若检测到用户语速加快,立刻弹出“请先安抚情绪”的提醒。服务后,智能工单系统自动提取时间、地点、需求等关键要素,这一过程使原来需要5分钟缩短到2分钟,准确率从58%跃升至92%。

(3)效果:模型参数从130亿级跃升至700亿级,知识推荐速度提升了62.5%,坐席员人均每日业务处理量从56单增至78单。智能在线客服的应答准确率跃升至85%,复杂问题解决率提升了60%。

3.中外运敦豪(DHL):引入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,打造自动化智能客服

行业:快递

应用场景:文字机器人、话术推荐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接入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和腾讯企点智能客服,将传统AI客服升级为大模型客服,解决国际快递面临的人工客服难以给出完整回应、客服压力大、用户体验差等一系列问题。

(2)行动:接入腾讯云的大模型知识引擎后,DHL只要把服务手册、寄送规则、操作规范这些文档上传,系统就能自动读懂,整理出标准回答。同时借助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的工作流功能,把这些复杂流程梳理成了 45条可复用的服务场景工作流。系统不再靠一个个静态问答,而是通过动态流程,根据提问内容自动匹配、调取、响应。并且,这些流程由业务人员自主配置、零代码搭建,灵活、高效、可快速响应和迭代。

(3)效果:消息匹配率从92%提升至97%,AI回答更准确;机器人解决率从69%提升至74%,自动响应更高效;每天需要人工介入的问题减少200次左右,客服负担显著减轻。

4.一汽丰田:携手腾讯云,推出AI智能客服独立解决方案

行业:汽车

应用场景:文字机器人、话术推荐、话务小结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将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引入智能客服场景,覆盖一汽丰田官网、APP、小程序、公众号等,并不断提升AI智能客服独立解决率,减轻人工客服工作量,提高服务效率。

(2)行动:理解企业专属知识:智能客服能够深入理解一汽丰田自身的产品信息、服务流程、业务规则,不再答非所问,回答更贴合业务实际;提升准确率和效率:智能客服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知识,确保给用户的回答更准确、响应更快捷,大幅优化用户体验;补充和优化知识库:一汽丰田还利用这套引擎,对历史客服知识库进行系统性提炼,将过往客服经验转化为企业知识库的补充,减轻人工整理的负担。

(3)效果:智能客服机器人独立解决率从37%提升至84%;每月自动解决客户问题超1.7万次; 客服坐席工作量明显减少,用户满意度同步提升。

5.中国工商银行:“工小慧”远程银行坐席助手

行业:银行业

应用场景:文字机器人、数字人客服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优化客户服务体验,提升服务效率,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。

(2)行动:开发了远程银行坐席助手“工小慧”,利用AI技术实现“智能全旅程陪伴”,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服务。完成了DeepSeek最新开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,并将其接入行内“工银智涌”大模型矩阵体系,为“工小慧”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,确保服务的智能化和高效性。

(3)效果:重点场景通话时长压降10%,座席服务效率提升18%,客户满意度达98%。

6.央行征信中心:智能质检,保障高效服务更合规

行业:金融

应用场景:智能质检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解决缺乏统一的质检标准、数据分析效率低、人工质检效率低、难以实现完整的数据管理闭环等问题。

(2)行动:通过人机高效协同,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效。中关村科金以自研的得助智能质检系统为核心,提供离线智能质检服务。得助智能质检系统应用在征信系统业务的客户服务场景中,可实现客服语音智能质检,提升质检效率,满足对客户服务流程及品质管控的需求,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效。

(3)效果:质检覆盖率达100%,系统可用性达99%。

7.雄安12345:热线与“雄小智”AI智能助手大模型融合实践

行业:政务

应用场景:语音机器人、文字机器人;话务小结、自动填单、智能质检;工单摘要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构建“能思考、会回答、能办事”的政务服务智能中枢,突破传统热线“按键导航”局限。实现政务知识库的动态更新与精准匹配,解决政策解读碎片化问题。通过AI赋能提升服务质效,推动雄安政务服务从“人工响应”向“智能预判”转型。

(2)行动:深度集成DeepSeek大模型至雄安12345热线系统,打造“语义理解-快速查询-质检问效”闭环。部署“雄小智”AI智能助手,实现7×24小时即时响应,支持多轮对话与模糊意图识别。基于近万条脱敏政务数据构建智能知识库,覆盖企业落地、住房管理、就业创业等高频场景。通过持续学习机制,动态更新政策文件、办事指南及历史工单数据。开发智能质检系统,实现对话务服务全流程监测。推出“智能预判”功能,在用户描述诉求时主动关联关联政策及办理路径。 建立“AI+人工”协同机制,复杂诉求自动转接人工坐席,并推送AI预处理信息。

(3)效果:智能知识库实现毫秒级响应,问题解答效率提升80%,直接解决率达92%。智能质检覆盖100%通话记录,人工抽检量下降90%,质检准确率提升至99.9%。“雄小智”AI助手日均处理咨询超2000件,企业群众办事“一次办成率”提高65%。政务服务满意度达99.9%,获评“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引领标杆”。

8.上海12345:市民服务热线大模型应用

行业:政务

应用场景:语音机器人;话务小结、自动填单;工单摘要、客诉报告

案例详情:

(1)目标:提升回应群众诉求的效率与精准性;实现未诉先办、小病早治、类病根治;推动疑难事项与共性类案问题的解决。

(2)行动:使用AI大模型自动识别通话语音,自动填入关键信息,并精准建议派单单位开发新版政策知识库搜索界面,实现快速响应与精准解答;深入挖掘热线数据资源,识别潜在社会风险,提前预判处置开展专项分析,如建筑工程欠薪、电瓶车停放充电安全隐患等,推动问题解决;发布城区管理中的热点难题和潜在风险榜单,推动基层治理,担当数据“参谋”,主动参与城市治理,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,推动健全完善各类诉求处置机制,如燃气管道施工后道路修复处置机制等。

(3)效果:提高了回应群众诉求的效率与精准性,话务员工作更高效。智能派单数量占比高(92.58%),准确率超过90%,实现了未诉先办、小病早治,如防台防汛力量的精准调度。推动了疑难事项与共性类案问题的解决,如大场镇物业服务联合体的成立。优化了公共服务,提升了市民满意度,如普陀区市民满意率提升7.4个百分点,健全了明责确责机制,杜绝了“市民有诉求却不知道找谁”的现象。

趋势洞察

智能客服正从“工具替代”向“智能中枢”转型,未来需通过技术深耕与场景创新,解决复杂需求处理与数据协同问题,最终实现“预判需求、主动服务、辅助决策”的高阶形态。

1.落地现状:高频场景聚焦效率提升,多行业渗透加速

当前智能客服主要应用于语音识别、工单处理、质检合规等核心需求,覆盖金融、政务、制造、汽车、物流等多行业:

金融领域:聚焦业务咨询(如分期、账单查询)、智能工单追踪、客户情绪感知,如小米消费金融通过语音机器人实现 “未问先答”,央行征信中心通过智能质检实现 100% 覆盖。

政务领域:侧重政策解读、工单自动化、风险预判,如雄安 12345 热线通过大模型实现 “智能预判” 和毫秒级知识库响应,上海 12345 热线通过 AI 派单提升精准度至 90% 以上。

制造业与物流:瞄准远程服务、流程标准化,如DHL 通过大模型知识引擎梳理 45 条服务流程,提升跨境物流咨询准确性。

汽车与零售:围绕知识库优化、客服减负,如一汽丰田将机器人独立解决率从 37% 提升至 84%,减少人工整理知识库成本。

2.实现路径:大模型与多技术融合,驱动智能化升级

技术趋势从单一语音/文字交互向“多模态(视频、数字人)+全流程自动化+主动预判”演进,大模型成为突破知识库滞后、语义理解局限的关键。

语音与语义能力强化:如小米消费金融通过知识图谱压缩响应时间至 2.3 秒,支持方言识别;中国石油基于700 亿参数大模型提升知识推荐速度 62.5%,解决语义生硬问题。

全流程自动化闭环:雄安 12345 构建 “语义理解 - 查询 - 质检” 闭环,上海 12345 实现 AI 自动填单和派单(准确率超 90%);DHL通过大模型工作流将复杂流程拆解为可复用模板,支持零代码配置。

人机协同深化:工行 “工小慧”结合数字人与大模型矩阵,压降通话时长10%;雄安热线设置“AI预处理+人工转接”机制,复杂诉求处理更高效。

3、应用成效:降本、提质、增效多维显现

效率跃升:

客服处理量:小米单日处理超 50 万次,雄安 “雄小智” 日均处理 2000 件咨询;

响应速度:常规咨询响应压缩至 2.3 秒(小米),工单生成时间从 5 分钟减至 2 分钟(中石油)。

成本优化:

人工负担:DHL 每日人工介入减少 200 次,一汽丰田客服工作量显著下降;

质检成本:央行征信中心质检覆盖率 100%,雄安人工抽检量下降 90%。

体验升级:

满意度:工行客户满意度达 98%,雄安政务满意度 99.9%;

服务创新:小米 “未问先答” 覆盖 87% 高频需求。

4.问题与展望:技术瓶颈与智能化深度探索

现存问题:

技术局限:复杂场景(如跨行业政策解读、非结构化诉求)仍依赖人工,部分企业知识库动态更新机制不足(如中石油初期准确率仅58%);

数据与协同:多系统数据孤岛问题突出(如政务热线需整合多部门知识库),跨平台流程自动化待完善;

体验短板:情绪识别精准度有限(如仅能检测“焦虑”等基础情绪),数字人交互自然度需提升。

未来方向:

技术突破:深化多模态大模型应用(如视频 + 语音 + 文本联合建模),提升复杂场景理解能力;探索主动学习机制,如根据工单历史自动优化知识库(参考雄安动态更新机制)。

场景延伸:向预测性服务拓展,如通过用户行为分析预判潜在需求(小米 “未问先答” 升级版);政务、金融等领域探索智能决策辅助,如风险预警、政策模拟推演。

生态整合:推动 “客服系统 + 业务系统” 深度融合(如上海 12345 联动基层治理机制),实现从 “响应需求” 到 “解决问题” 的全链路闭环。


本文作者

胡雪原

战略发展研究所

一级分析师

就职于中国电信研究院,北京邮电大学硕士,主要从事国内外通信市场分析、渠道数字化与销售组织创新等研究工作。

孙浩

战略发展研究所

一级分析师

硕士,长期从事信息通信产业与政策研究,近年来专注于操作系统、工业互联网、海外运营研究等领域等。

吴传炉

战略发展研究所

二级分析师

中山大学硕士,主要从事AI业务发展与企业应用研究、低空经济研究。

崔立鹏

战略发展研究所

一级分析师

北京邮电大学硕士,近期主要从事大模型、AIGC产业等领域相关研究。


媒体运营

编审:研发云数字体验设计与研发团队

制图:李银鑫

编辑:王凯雯

审校:董智明 刘馨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