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从0到1构建商用Agent(智能体):踩坑经验与实战复盘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8:11:18 浏览次数: 1571
作者:架构师带你玩转AI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架构师带你玩转AI”

推荐语

从0到1构建商用Agent的实战指南,避开常见陷阱,提升效率。

核心内容:
1. 需求聚焦:如何识别最适合自动化的场景
2. 工具选择:不同场景下的技术选型策略
3. 持续优化:数据驱动的迭代方法与实用技巧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最近一年,身边做电商的想自动化客服,做内容的想批量生产文案,做B端的想提升销售效率。大家都知道AI Agent有价值,但真正动手时发现坑比想象的多。

我自己折腾了十几个项目,有成功的也有翻车的。今天分享一些实用经验,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。

第一部分:方法论 - 5步避坑指南

1. 需求聚焦:别想着做万能助手
先说个血泪教训
去年我们团队雄心勃勃想做一个"什么都能干"的智能助手,结果搞了3个月,每个功能都是半吊子。最后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,因为每个场景都不够深入。
后来我们学乖了,专门盯住那些"又蠢又累"的重复性工作。比如:
(1)每天要回复几百条相似的客户咨询
(2)需要从多个表格里找数据做汇总
(3)要根据固定模板生成各种文档
怎么找到这些场景?
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先让ChatGPT帮忙梳理现有工作流程,它会把每个环节都列出来。然后我们人工筛选,看哪些真的值得自动化。
关键是要诚实:AI现在还是个"很聪明的实习生",能处理标准化任务,但遇到需要创意决策、复杂谈判的事情还是得人来。
2. 工具选择:别被技术名词吓住
平台这块我踩过的坑
刚开始觉得用代码才够专业,结果在LangChain上折腾了一个月,天天调试各种bug。后来发现对于大部分场景,无代码平台其实就够用了。
现在我们的选择逻辑是:
(1)快速验证想法:直接用Coze,上手快,模板多
(2)需要深度定制:用dify,开源的,数据可控
(3)复杂逻辑处理:才考虑LangGraph这种需要编程的
大模型怎么选?
说实话,对于大部分商用场景,模型之间的差异没想象中那么大。我们现在主要考虑:
(1)预算充足 → OpenAI或Claude,效果确实好
(2)成本敏感 → DeepSeek,性价比很香
(3)数据敏感 → 考虑本地化部署
3. 提示词:这是个手艺活
ICIO框架好用但不万能
网上很多人推ICIO(任务+背景+输入+输出),确实有用,但我发现对于复杂一点的场景还是不够。
比如客服场景,用户问的千奇百怪,单纯的ICIO容易让AI回复很机械。我们现在更多用CoT(思维链),让AI先分析再回答:
先判断客户的情绪状态→ 再识别具体问题类型 → 然后查询相关信息→ 最后组织回复内容
几个实用技巧
(1)多给例子:3-5个好例子比长篇解释有用多了
(2)限定格式:JSON输出真的能减少很多解析问题
(3)预设异常:提前告诉AI遇到奇怪输入怎么办
4. 测试部署:现实总比想象骨感
测试这块真的重要
之前有个项目,内测时效果很好,一上线就各种问题。用户的输入比我们想象的花样多太多。
现在我们都会做至少2周的灰度测试,找一小部分真实用户试用。LangSmith这类工具确实有用,能看到哪些地方经常出错。
部署策略
(1)急着验证效果:直接用平台自带的发布功能
(2)要融入现有系统:开发API接口,自己做前端
5. 持续优化:这是个长期活
数据驱动,而不是拍脑袋
每周我们都会看看用户反馈,哪些回复被点了差评,哪些问题AI答不上来。然后针对性地调整提示词。
有时候一个小调整就能显著提升效果。比如我们发现客户对冷冰冰的回复不满意,后来在提示词里加了"用温暖友善的语气",满意度就上去了。

第二部分:实战案例 - 一个真实项目的完整复盘

去年帮一个朋友的电商公司做了个客服AI,从开始到现在运行了大半年,效果还不错。分享下具体是怎么做的。

背景:一个真实的痛点

朋友的公司做3C数码,每天客服咨询3000多条。主要问题是:

(1)大部分都是重复问题:订单在哪、什么时候发货、怎么退货
(2)客服要在好几个系统里查信息,回复慢
(3)晚上和周末没人值班,丢单

老板算了笔账,如果能自动处理大部分咨询,一年能省大量人力成本。

第一步:摸清楚哪些能自动化

我们花了一周时间分析客服记录,发现规律很明显:

(1)35% 问订单状态(这个最容易自动化)
(2)25% 问商品信息(有标准答案)
(3)20% 售后问题(大部分是标准流程)
(4)其他20% 比较复杂

我们决定先搞定前60%,也就是订单查询和商品咨询。

第二步:技术选型的考虑

为什么选Dify?

主要是因为:

(1)开源免费,老板喜欢
(2)能私有化部署,数据安全
(3)API接口丰富,容易集成现有系统

模型选择

试了几个模型,最后选了DeepSeek做主力,偶尔复杂情况用Claude兜底。主要是成本考虑,每天几千条对话,用GPT-4会很贵。

第三步:提示词的反复调优

订单查询的提示词演进

第一版很简单,就是"帮客户查订单"。结果AI经常理解错客户的意思,或者查不到信息就卡住了。

后来我们改成了这样:

你是客服助手,专门处理订单查询。处理步骤:1. 从客户消息里找出订单号或手机号2. 如果信息不全,礼貌地要求补充3. 调用系统查询订单状态4. 用客户听得懂的话解释结果5. 主动告诉客户下一步怎么办注意:- 语气要亲切,不要机械化- 如果查不到订单,要安抚客户情绪- 遇到投诉或复杂问题,直接转人工效果好了很多,但还是有问题。比如客户说"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到",AI有时候不知道该查哪个订单。最终版本我们加了更多异常处理:常见情况处理:- 客户没说订单号 → 要求提供订单号或下单手机号- 查到多个订单 → 列出最近3个,让客户确认- 订单异常状态 → 解释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- 客户情绪激动 → 先安抚,再解决问题

第四步:上线和试错

灰度测试的发现

我们先在微信客服群里试了2周,发现了一堆问题:

(1)AI对于"大概什么时候"这种模糊问法处理不好
(2)遇到催单的客户,回复太官方,客户不满意
(3)有些地方的物流信息不准,AI照样回复了

解决方案

(1)增加模糊语言的处理逻辑
(2)在提示词里加入共情表达
(3)建立数据校验机制,不确定的信息不要瞎说

第五步:效果和持续改进

3个月后的数据

(1)AI处理了65%的咨询,比预期的60%还要好
(2)平均响应时间从5分钟降到1分钟
(3)客户满意度88%,比纯人工时还高(可能是因为7x24小时服务)

还在持续优化的地方

(1)情感识别:客户生气时AI还是容易说错话
(2)复杂商品:组合套餐、定制商品的咨询处理不够好
(3)数据时效性:新品信息有时候同步不及时

第三部分:心得分享 - 几个过来人的建议

1. 别追求完美

第一版能解决70%的问题就赶紧上线,剩下30%在实际使用中再优化。完美主义是项目杀手。

2. 数据比算法重要

好的训练数据和及时更新的业务数据,比用最新的模型更重要。

3. 人机协作是王道

不要想着完全替代人工,而是让AI处理标准化工作,人工专注于复杂问题。

4. 成本控制要算细账

AI调用费用、开发成本、维护成本都要算进去。有时候为了省几块钱模型费用,花了几万块开发成本,得不偿失。

5. 用户教育很重要

要让用户知道这是AI在服务,设定好期望值。同时要教用户怎么更好地跟AI交流。

写在最后

AI Agent现在确实是个热门方向,但成功的项目都有个共同点:专注解决具体问题,而不是追求技术炫酷。

最重要的是要记住:技术是手段,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。不管用什么工具、什么模型,能给用户创造价值、给企业省钱省力的,就是好的AI Agent。

希望这些经验能对你有帮助。如果有具体问题,欢迎交流讨论。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