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AI Agent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通用能力,而在于对垂直领域的深度挖掘,通过私有数据、专有工具和演化式信任构建不可复制的优势。 核心内容: 1. 垂直领域AI Agent的三大核心支柱:私有数据、专有工具和演化式信任 2. 私有记忆如何收集领域内的隐藏知识和暗知识 3. 专有工具和信任机制如何让Agent从聊天机器人成长为真正的"员工"
引言:编程领域进展快,其他领域机会更大
我们先从一个常见的痛点开始:高薪的人才,每天却有大量时间耗在了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上?
比如,一个经验丰富的运营,在不同系统间复制粘贴数据;一个优秀的设计师,按固定模板导出几十种尺寸的图片。这就像让一个高级工程师在流水线上“打螺丝”,极度浪费。
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,第一反应是:“上 AI Agent 啊!让它来干这些杂活!”
这个想法没错,但它只触及了表面。如果我们仅仅把 Agent 当成一个不知疲倦的“打螺-丝工”,那么你今天做的 Agent,明天就可能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。
这种“用 Agent 替代重复劳动”的热潮,在编程领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。最近和朋友聊天,我们都发现一个现象:编程 Agent 突飞猛进,而其他领域的进展却相对缓慢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编程这个事儿,它的方法论、工具都非常完备,代码本身也可以被度量,这让它成了一个理想的“自动化”试验场。
但这个现象恰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机会: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重复编程领域的路径——即在完美的环境中做一个更快的“打螺丝工”——而在于拥抱那些“进展缓慢”的、不完美的垂直领域。在这些领域,你不必解决所有问题,只需利用领域的独特性突破一部分,就能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。
所以,真正的护城河究竟在哪?
我的观点是:AI Agent 真正的护城河,并非来自模型本身或单纯的效率提升,而是源于对垂直领域的深度挖掘。它由三根核心支柱构成,也就是我标题里提到的:私有数据、专有工具和演化式信任。这三样东西,才是大模型学不到、竞争对手抄不走的。
我关注的点,是私有数据和私有流程。这个都是大模型学不到的。谁能挖到,谁就能做出来行业的相关的各种 Agent。一个有竞争力的领域 Agent,它的核心优势不是模型本身,而是下面这三样东西。
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知识,但最宝贵的是什么?是那些领域内的人自己都不知道,都是隐藏知识。这些才是领域的 Memory。一个通用的 Agent,就算能做 Deep Research,它也拿不到这些知识。而一个好的领域 Agent,就是要想办法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隐藏知识、暗知识,缓慢地收集起来,变成自己的外脑。
光有记忆还不够,得能动手干活。不同的领域还有大量的 Tools,外面是根本无法调用的。你想想,一家工厂的生产系统、一个设计院的专用软件、一个公司的财务审批流程,这些都不是公开的 API。一个 Agent 如果能被授权使用这些工具,它就从一个“聊天机器人”变成了一个真正的“员工”,能产生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。
最后这个,最关键。Agent 的身份和 Scope,我觉的这是一个生长的过程,是从某一个点开始融入,然后在不断的替换的过程。
最开始 Agent 是一个无脑的手,目标是打通以前无法 / 难以打通的过程,或者是代替大量的重复劳动。 这时候它的 Scope 非常受限。
一旦这个过程开始,Agent 就会 沁入 其他的流程。 如果这时候,在和人配合的规则设计的好,人就会选择让 Agent 更多的帮助自己,从而把更多的流程的更多部分给到 Agent,Agent 开始蚕食 流程的其他部分,它的 Scope 就开始扩大。
这个“信任”和“放权”的过程,是动态的,是你的组织和 Agent 一起成长出来的,别人抄不走。
想判断你的领域适不适合做 Agent,可以从这三个角度问问自己:
“暗知识”多吗? 你的行业里,有多少关键的 Know-How 是不成文的、靠口传心授的?这些知识对业务结果影响大吗?越多、越重要,说明“私有记忆”的价值就越大。
“专有工具”硬吗? 核心工作流是不是依赖于某些特定的、外部无法访问的软件或系统?你的 Agent 有没有可能接入这些工具,哪怕只是其中一两个?
允许“放权”吗? 你的业务或团队文化,能不能容忍 Agent 从一个小小的、不起眼的环节开始,慢慢证明自己,并逐步获得更大的权限?如果一个流程僵化到不允许任何改变,那 Agent 就很难“生长”起来。
现在做 Agent,大体上两种做法:
一种是人工定义流程,不管是大流程,还是细节的子流程,然后 agent 的只要只能是对人的手的替代,以及小范围的脑。
其实就是一个高级的、低成本的、不会休息的打螺丝的厂工。
问题是,当模型的能力升级到大学智力了,他还是只能做高中题,因为流程就是为了高中题设定的,同时也是限制的。
另一种就是让 Agent 在自己规定的范围内,尽可能的去自主规划。
这种做法的好处是,当模型能力到了大学,他就能按照大学生的思路重构流程,甚至在自己 scope 内重构业务。如果到了研究生、博士生呢,会越来越强的。
我管这种叫做,坐着什么也不用做,就等模型越来越强,产品就越来越强。
模型一升级,产品就直接变得更好。而不是模型升级,就被模型覆盖了。或者限制模型的能力。
我在设计人格小队时候是在已经有的对话中,使用 MCP 注入一个提示词,这样就直接使用当前对话的模型的能力
一般的做法是把当前对话收集起来,然后给到一个 Agnet 来处理,我是反过来做的
这样模型升级,这个暴躁老哥就直接升级了
这才是未来的方向。你的工作不是去当 Agent 的保姆,而是为它创造一个能自由发挥和成长的环境。
聊了这么多,我想说的是,真正的机会在于垂直领域。就像以前的阿米巴模式,为了支撑一个小队,需要另一个小队的开发。而现在,只需要一个可以熟练使用 AI 的人,用好领域 Agent,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,成本就可以接受,同时考核是这个小队的业绩。
所以,别再只盯着通用 Agent 了。深入你自己的领域,去挖掘那些“暗知识”,去连接那些“专有工具”,更重要的是,去设计一个允许“演化式信任”的系统。
最终,你要思考的是,你做的 Agent,究竟是一个能力被流程固化的“工具”,还是一个能和你共同成长的“伙伴”?
答案,决定了你的护城河有多深,也决定了你是在真正地解放人才,还是在用一种更昂贵的方式“打螺丝”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7-12
Agent KB:让Agent越用越聪明!
2025-07-12
【Agent专题】MCP架构实战:开发者必藏!最全MCP智能代理构建指南,附实操解析
2025-07-12
又一个细分领域被AI颠覆,750万美元押注AI产品测试,这家公司让4-6周测试周期缩短至数小时
2025-07-11
让大模型更懂你,京东零售的算法工程师做了这些事
2025-07-11
Agent革命前夜,中国移动“九天”如何落地
2025-07-11
用了它之后,我明白了Manus的困境
2025-07-11
AI 将如何改变我们构建产品的途径
2025-07-11
如何利用企业架构构建可扩展的数据和人工智能战略
2025-05-29
2025-05-23
2025-04-29
2025-04-29
2025-05-07
2025-05-07
2025-05-07
2025-06-01
2025-05-07
2025-04-17
2025-07-10
2025-07-10
2025-07-10
2025-07-09
2025-07-08
2025-07-07
2025-07-05
2025-07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