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AI产品定价乱象背后的真相:为什么按Token计费让用户感觉被坑? 核心内容: 1. AI产业四层架构与商业模式痛点分析 2. Token计费机制的技术原理与用户感知偏差 3. 成效导向的付费模式将成为行业必然趋势
最近,Anthropic 因对重度用户实施严厉限流而引发争议:公司称这些用户让其每月亏损数千美元。
乍一看,你很难苛责他们——单个用户每月最多付 200 美元,却可能烧掉数千美元的算力成本。
可更扎心的现实是:很多 AI 产品本身并不差,糟糕的是“定价方式”。 激励扭曲导致这个市场正走向一场痛苦却必要的转型:以“成效”为核心的计费,大概率是 AI 时代唯一说得通的商业模式。
按层看,AI 产业大致分为四层:
这些边界并不绝对。Google 早已“全栈”,OpenAI 也在向全链路延伸。硬件与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——用多少付多少。可到了模型与应用,故事就开始“变味”:用户经常被“定价方式”坑到。为什么?
大多数能触达用户/企业的生成式 AI(如 ChatGPT)都按Token计费。
什么是 Token?粗略理解,它是“可计算的最小语义单位”(文本的词或子词、图像的像素块等)。模型无法直接处理自然语言,必须先把“你的文本”转换成“模型看得懂的数字”。
当你发出一句 “What’s the capital of Nepal?”,模型看到的其实是一串索引(下图右下角是 GPT-4o 的例子):
每个索引指向嵌入表(embeddings table)的一行:行代表一个 Token;列是这个 Token 的数值属性(即嵌入向量)。每个词都被映射成一组数字,它们共同刻画“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似/不同”。
举个极简例子:模型只认识 5 种食物——“borscht / hot dog / shawarma / pizza / salad”。 最朴素的编码是独热:shawarma 在“shawarma 维度”上是 1,其它为 0。
但这太粗糙,因为“相似性”无法表达:hot dog 与 shawarma 都是“有肉的”,应该彼此更近;salad 与 shawarma 也都“带青菜”。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维、更细腻的语义空间,让概念按“sandwichy(像三明治的程度)”之类的维度分布:
进一步,维度可以越来越多:sandwichy、dessertness、liquidness ……
当维度扩展到几十万,你大致就有了 ChatGPT 那样的潜在语义空间(latent space)。
在这个空间里,相似的东西更接近,不相似的就远离。这也是模型“理解”的基础(当然,它并没有身体去“具身化”概念,我们只是在相似性上建模)。
关键点在于:模型需要读取 Token与生成 Token,两者都消耗电力,于是计费就分成两项:
通常生成更贵(约 3 倍)。因为 prefill 更像矩阵×矩阵乘法,GPU 擅长算子密集;而逐 Token 生成更像矩阵×向量,会被 KV Cache 等访存瓶颈拖累,能耗中“搬运数据”的占比更高,计算单元不那么“饱和”。
听上去只要给 Token 定个价就万事大吉?——并不是。 价是固定的,但一次交互会用多少 Token是动态的,而且大模型非确定:同一输入,多次输出也会微妙不同。 换句话说,你不知道一次调用要花多少钱,OpenAI也不知道。
这,正是引出 Anthropic 风波的根源。
尽管模型天然非确定(更别提准确率的不确定),市面上大量 AI 服务仍推固定价订阅。用户好理解,投资人更爱:订阅能换来MRR/ARR 这套“可预测增长”的财务叙事,估值谈判就有了抓手。
问题是:你的收入与你的成本本质都与Token 用量绑定(要么向上游“基础设施”按量付费,要么自建机房承受真实电费)。一切都是动态的,却拿“固定价”去卖。
会出什么事?——很多糟糕的事。
在固定价的世界里,厂商不得不祭出严厉的限流(限制你“用多少”模型)——按用量分级或按生硬的 Token 阈值卡死。
例如,在 Anthropic 的 Tier 1(新手档)下,你每分钟输入序列的最大 Token 数只有 30,000(约 23k 英文词)。
这个阈值听起来很高,但Token 飙升得很快。一分钟里发三次各 10k+ 的请求,就会被限速拦截。 对生产系统来说,这体验糟透了:客服机器人可能突然“断粮”,直接不理人。
另一头,Google 把 Gemini 2.5 Pro Deep Think(也许是目前最强推理)只开放给 Ultra($300/月),每日 5 次调用
极差的体验,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只有:我们还在非常早期。 但“早期”不是推脱不改进明显缺陷的借口。
更离谱的是:失败也要付钱。
无论对模型提供方还是用户,相当多的生成结果并不有用。 要把 AI 变“可用”,常常是个覆盖概率的问题:多试几次,挑一个能用的。
像 Gemini 2.5 Pro Deep Think / o3-pro 等模型会用 best-of-n 采样: 同一问题跑多条推理链,再由“判官模型”打分,返回得分最高的一条。 你可能说,“多跑的那几条并没单独向我收费”。事实是——它已经隐含在单价里:这类模型的 API Token 价格会明显抬升(至少 o3-pro 相比“单链” o3 的价格翻了 10 倍)。
o3-pro(多次尝试)相较单次的 o3,API 单价约 10×
总结一下,现在的订阅(或信用包)经常同时满足三件事:
甚至还有“隐性刀法”:不同家的分词器(tokenizer)颗粒度不同,切得更碎意味着总 Token 数更高。哪怕单价更便宜,总价可能反而更贵。
一句话:不透明、暗成本、强不确定,成了“常态玩法”。
随着模型层走向商品化(开源阵营、尤其是中国系,在“性价比排行榜”上相当凶猛),用户会对成本异常敏感。体验很重要,但价格将变成关键决胜点。
这会把行业推向价格底部竞赛。最后吸走大多数用户的,会是那些敢于推行“按成功付费(success-based)”的厂商——只为“有用的结果”付费。
要在这种模式下仍能盈利,需要真正的“运营卓越”:
如果把 AI 视为公用商品,那运营卓越就是你的护城河: 你能在更低的成本下提供相同或更好的体验——这在“商品化”时代就是王道。
随着 AI 渗透软件世界,黑箱式订阅的末日将至。按量计费,尤其是按结果计费,会成为默认选项。
这对长期沉迷“订阅神话”的投资与软件公司是巨大冲击:
AI 不仅会带来通缩,也会成为“骗局终结者”,倒逼软件行业放弃“高门槛+高溢价”这套旧把戏。 而最先被现实教育的,恰恰是AI 厂商自己: 他们在引领技术的同时,却仍紧抱上个时代的“订阅套路”。
不主动转型的公司,迟早会被被动清算。 反之,提前掉头的人将经历一段阵痛,但能在AI 工程化上堆出真正的内功:
在一个“大家都差不多”的时代,谁更便宜,往往就是更具胜算的形容词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8-25
独家 !百度正式推出AI搜索APP“梯子AI”
2025-08-25
小米商品助手、汽车问答垂直领域问答 Agent 建设
2025-08-25
如何训练一个"小而美"的垂直领域大模型?
2025-08-25
从私域知识到智能 Agent:构建智能运维知识库
2025-08-25
剑客精翻:Claude Code官方教程(01)-什么是Claude Code?
2025-08-25
从试点到规模化:AI Agent企业落地的3个核心突破点
2025-08-25
微软Edge加入AI,正式进军AI浏览器
2025-08-25
GPT-5官方提示词曝光,含金量狂飙的15000字!
2025-08-21
2025-05-29
2025-06-01
2025-06-21
2025-08-21
2025-08-19
2025-06-07
2025-06-12
2025-05-28
2025-06-19
2025-08-25
2025-08-25
2025-08-25
2025-08-23
2025-08-23
2025-08-22
2025-08-22
2025-08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