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周鸿祎: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实践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-08-28 12:15:03 浏览次数: 1518
作者:企业家杂志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企业家杂志”

推荐语

周鸿祎分享企业AI转型的"1121"实战框架,从目标设定到落地执行,助你避开常见误区。

核心内容:
1. "1121"框架详解:聚焦目标、摒弃妄念、双准备、平台建设
2. 培养员工AI素养的实用方法:从强制使用到习惯养成
3. 企业IT系统与数据准备的关键要点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我把企业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实践路径概括为“1121”框架,即一个目标、一个指导思想、两种准备、一个平台建设。


“1121”框架

一个目标。一个目标就是不要贪大求全,比如今年的核心就是打造一两个Agent(智能体),如此你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了。现在全世界做出来的真正跟企业自己的业务耦合很紧的Agent案例并不是很多,因为Agent和大模型的技术刚刚成熟。

一个指导思想。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摒弃妄念。什么叫妄念?有人要我做养猪大模型或钢铁大模型,试图用一个大模型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,最后的结局就是谁也交付不了。企业指望用一个Agent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,而应用垂直专业模型、专业Agent解决专业问题,哪怕解决一个“小切口、大纵深”都很有意义。所以,企业要从简单的智能体做起,积小胜为大胜。

两种准备。第一,做好培养AI素养的准备。企业内部的员工如果对AI都不了解,都反对AI这件事,是肯定做不好AI转型的。特别是专业性越强的企业,主导AI落地的就越不是AI服务商,而是企业的业务专家和一线业务人员,因为他们最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行业知识,知道有哪些卡点、堵点和痛点。所以,我们应该鼓励企业一线员工在用中学AI、干中学AI。在AI使用过程中发现各种机会,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探索问题的解法,但使用AI并非人的天性,企业要强迫员工使用。

员工干事之前不妨跟AI交流,并把AI当成亦师亦友的朋友,通过多轮对话,把问题告诉它,听听它的建议,当然不一定要相信它给的结论。如果三个月以后,你的员工工作时都养成用AI、搭知识库的习惯,且会搭简单的智能体,那么你企业的AI转型就会非常顺利。

使用AI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360纳米AI,因为360的企业版纳米AI是免费的,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在用它,可以帮助普通员工使用80款大模型,豆包、千问、阿里、百度都在其中。在帮助员工AI入门方面,我们有特别简单的建立知识库的能力,它可以沉淀组织中的核心知识。企业可以先尝试搭建几个Agent让它跑起来,再把它迁移到企业内部。

第二,做好IT和数据的准备。要把你公司数据系统的使用情况了解一下,这是很多企业都会忽略的。企业领导推行AI转型有两个误解,一是有些领导觉得企业有大模型了,但原来的IT系统干得不好,能不能一夜之间都把它扔掉,我说千万别扔,因为Agent要通过跟原来的业务系统去调用才能够运行。所以,企业原来的IT系统信息化程度越高,AI转型就越容易成功。二是觉得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做得不好,能不能直接在AI时代弯道超车。其实这也很难做到,比如我去一家很著名的公司掌门人的办公室,发现他不爱用IT系统,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一张小纸上,办公室贴满了小纸。我说,你的知识都没有数据化,怎么融入系统、怎么能让它在企业发挥作用。


最重要的是,今天技术、算力、资金已不是问题,专家、工具也不是问题,我都总结出了15 个工具,已经细得不能再细了。问题是,在你的企业内部选择什么场景、什么流程,就是切入点在哪儿非常关键,它直接决定第一次打造Agent的成败。

我的经验有几点:一是找企业中具体的卡点、堵点、痛点,比如有些地方过去想实现自动化却实现不了,非要人才能做;再比如,人每天的操作步骤很繁琐、流程很长、成本很高,等等。二是不要同时在不同方向上出击,要么是对上服务企业领导的战略,想想他有什么痛点;要么向下助力基层员工,看他们在工作中有什么能提高效率的改善点;要么聚焦内部业务、内部管理、生产制造等;要么对外聚焦销售、供应链或产品服务。在上下内外四个方向上,企业管理得再好,也一定会有卡点、堵点和痛点。

找出流程中的堵点、卡点和痛点,还要做两个判断,看AI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。一是判断目前大模型和智能体的能力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。比如有一家公司说能不能帮我们自动发现煤矿,我说这需要建立很多复杂的传统数学模型,这是大模型干不了的。二是判断过去有些大模型干不了的事,是否通过给大模型做工具就能干了。比如我用CAD设计图纸时,大模型能否参与进来?过去大模型是读不了CAD图纸的,现在AutoCAD软件做了一个给大模型的接口,可用工具连接大模型,然后大模型就能操纵AutoCAD了。当然,这还要有相应的数据和知识与之匹配。

我们曾信心十足地来到河北某钢铁企业,说要替它做钢铁大模型,做了之后才知道,尽管我们自己觉得很懂人工智能,但在专业领域我们什么都不是。所以企业AI转型未来的机会,不是企业做DeepSeek,而是企业如何将DeepSeek或者蒸馏出来基座模型跟行业应用结合好。企业要有自信心,在AI应用端,企业的价值才是最大的。我们最后花了3个月,把钢铁行业全过程分成6个阶段——原料、铁前、炼铁、炼钢、轧钢、销售,还分解成142个场景。最后在其中选了两个场景,一个是对高炉炉温的控制,一个是对因高炉炼钢产生的污水投放药品比例的控制,这都是老专家、老师傅凭经验、凭体感、凭肉眼做判断,我们再把它的专业技术数据采集下来,最后把它变成一个简单的智能体,这样就把问题找到了。

一个平台建设。一个平台建设则是指构建15个Agent基础设施平台,360超级企业智能体搭建运营平台(SEABOT)可实现全部能力,助力企业一站式完成智能体的打造与全生命周期运营,让Agent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从单点优化到最终实现流程再造。


△让每个智能体都成为专业的数字员工,这可能是企业未来大模型和智能体的一种架构。


打造Agent三步曲

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美国风投人告诉我的一家医院的AI转型案例。中国一谈AI医疗都是宏大叙事,如AI看病、AI做手术等,而这家医院就做了三个智能体、干了三件事,解雇了100人。

第一件,以前社区医生手写病历发传真到医院,医院有几十个人每天看传真,把它登录到医院的系统里,而今天人工智能的视觉引擎干这个事很擅长,就这一件事把看传真的50人给淘汰了。

第二件,病历录入之后需要有一个Call Center(呼叫中心)跟病人打电话预约看病时间,而语音对话能力已很成熟了,所以该医院让一个语音机器人来干这件事,又省去了Call Center的几十个人。

第三件,在美国,医院看完了病要写报告给保险公司审批报销医疗费,报告写得不好,保险公司可能不批,或者通过审批的报销比例比较低。医院的优势在于它写过无数份报告,有历史的报告范例,所以它把这些范例做成一个知识库,然后打造了一个专业模型,专门负责写报销报告。

各位企业家可以思考一下,无论是对外的销售、供应链合作,还是内部管理、领导决策或者辅助员工提升效率,有什么样的流程能用Agent和大模型进行优化。我理解打造Agent的第一步是使其成为辅助工具,它一开始成不了数字牛马、数字员工。但作为辅助工具,它可以对企业流程逐渐实行单点优化,对单个的流程节点进行改进。第二步就是逐渐实现岗位数字员工化,数字员工多了就变成了数字团队,或者跟人协作变成混合团队。最后再考虑架构重组、流程再造,因为到那时数字员工已占大多数,流程都在Agent里写着。


AI转型要小步快跑

总结一下,我觉得在企业普及AI是AI转型的基础,转型要分阶段,做到小步快跑,而不是追求宏大叙事和全能,一个Agent就干一件事是最容易的。招聘员工也是这样,想招一个全能的神是不现实的,大模型没有那么万能。如果你招一个大学毕业生每天只处理发票审核问题,招一个法务每天只看合同的合理性问题,他绝对能干得很好。

再强调一下,企业AI落地,不管企业跟多顶级的互联网AI大公司合作,一定是企业业务人员主导,否则很难成功。

我更愿意把大模型比喻成电动机。大模型不是电,数据是电,有数据大模型才能转起来,但电动机本身没有价值,只有当电动机变成了刮胡刀、电牙刷、电吹风,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体(你甚至意识不到电动机的存在)才有价值。我一直认为,不要试图买一个挂着好多接口的电动机,指望它既能刷牙,又能刮胡子,还能吹风,肯定没有这样的东西。总之,凡是需要动力的地方,只要买一个电动机即可,电动机有大有小,有的当鼓风机用,有的当传送带用,也有的地方当电风扇用。

今天要感谢开源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满血版或者蒸馏版的模型,而且价格为0,对算力的消耗也不够大。所以将来在企业中很有可能不会只有一个大模型,甚至财务部门有财务部门的模型,人力部门有人力部门的模型,不同的公司有不同公司的模型,每个模型驱动着不同的智能体做着不同的业务。让每个智能体都成为专业的数字员工,这可能是企业未来大模型和智能体的一种架构。
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