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Chat式AI交互已显局限,Flowith的画布设计带来全新创作体验,让复杂任务一目了然。 核心内容: 1. ChatGPT聊天交互的局限性分析 2. Flowith画布交互的创新设计与优势 3. Context Playground功能如何解决AI幻觉问题
前段时间,ChatGPT 的负责人 Nick Turley 说过一个观点:
自然语言交互和聊天是两码事。ChatGPT 当时选择聊天的交互,完全是偶然。
始料未及的是,居然有那么多人模仿这种范式,而不是去尝试和 AI 互动的不同方式。
自然语言的交互肯定是大势所趋,但回合制的聊天却很有局限性。Chat 绝对不是终极界面。
简而言之,他不看好纯粹的聊天形式的交互。
最近业内的明星产品 Flowith 在原有的无限画布交互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新特性:Context Playground。
我玩了几天,充分感受到了 Chat 式交互的局限性。而且,通过产品层面的设计,Flowith 很好解决了 AI 幻觉的问题。
我觉得这或许代表着一种新的交互趋势。
网址:https://flowith.net/
印象中,Flowith 是第一个把画布作为核心交互方式的 AI 产品。和传统聊天机器人线性的对话不同,画布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任务。
通过拖拽和组合,用户可以自由组织任务流,这一点用起来特别方便。
因为画布就相当于是一块数字白板,它天生就适合承载复杂又开放的创作过程。
很多时候,我们在聊天界面里要完成一个大任务,需要一条条指令往下走,前后逻辑很容易被打断。
但在画布上,我可以把思路摊开来:一边做资料检索,一边写提纲,还能在旁边加上图片生成或视频节点。
所有过程都在同一空间里展开,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一目了然。
这次 Flowith 发布的 Context Playground,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新一代的画布产品。
它通过画布的设计,把最近半年流行的 Context Engineering 的理念很好的落地到了产品之中。
在聊天界面里,只要模型某一步生成出错,后续所有内容几乎都会被污染。我们要么反复调整指令,要么只能推倒重来。
Context Playground 的思路,是把上下文拆解成可视化的节点,用户可以随时编辑、替换,甚至直接断开某一条上下文链路。
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精准的控制创作流程中的上下文。有点意思。
我举几个真实的案例。
#01
我的知识整理神器
为了解决这问题。我读了一本书:《疯狂的尿酸》。确实是好书。但我的人生经验是,只读书,不总结,最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很少。
所以,今天我想在读书的基础上,用 Flowith 来完成一个深度的总结。咱们开始。
在 Flowith 的 Agent 模式下,我就随性地说出问题,不需要字斟句酌,口语化表达就好。
接下来,Flowith 会先查资料,系统了解怎么判断尿酸高不高、尿酸高的常见症状、引起高尿酸的原因、高尿酸的风险,以及对高尿酸人群的建议。
检索完毕之后,又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,提炼关键信息,生成一份文档大纲。
我查看大纲的时候发现药物治疗那部分有点多余,目前我只需要一些建议就行,不需要药物治疗,所以我要删除这部分。
Flowith 在这儿设计得很好,可以直接编辑。这一点和 ChatBot 的设计不一样,ChatBot 的输出结果我们是没办法再二次调整的。
能够调整输出结构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手动控制整个工作流的 Context。
继续往后,Flowith 居然生成了一份《饮食宜忌速查卡》。这里蛮惊喜的。我想这也是 Agent 的价值吧。
我先放一张图,咱们看下 Flowith Agent 模式下生成内容的工作流。
当然,前面这些放在当下的视角看,也已经稀松平常。我更想和大家聊聊它的画布交互。
在 Flowith 的 Agent 里生成内容的时候,我要是突然想岔开问个问题,比如尿酸高跟啤酒到底有没有关系,中药对这种小毛病管不管用。
在 ChatGPT 里,我可能得另外开个新窗口。但在 Flowith 的画布上,我直接拉一个新节点就能继续问,这个优势后面会发挥得特别明显。
不过,在追问尿酸高吃中药有没有效果时,我发现生成的答案有点啰嗦,价值不大。我担心这部分会影响我后面内容的上下文生成。
这种情况下,我只需要把鼠标悬停在节点的连线上,Flowith 就会自动浮现出一个剪刀图标。轻轻点一下,就能把这条连接剪断。
然后我把那些没价值的节点删掉,再把需要保留的上下节点重新连好。
这样画布一下子清爽多了,逻辑也更顺了,后面继续追问时就不会被无关的信息干扰。我们可以手动来控制整个内容的 Context。
在几条同时并列的 AI 任务都结束后,我需要汇总这些信息。
Flowith 提供了群组功能,可以把不同任务生成的内容放在一个群组中,然后再针对这个群组编排新的提示词即可,下面是新建群组过程。
新建群组后,我让 Flowith 根据群组中的内容生成一个网页,Flowith 会分析需求,整理内容,然后生成代码,速度还挺快。
下面是代码生成过程和网页页面效果。直接看网页,一目了然,比看一堆文字要清晰很多。
注意这里的内容,是根据我编排好的群组中的 Context 生成的。
在 ChatBot 中,类似的功能根本没法实现,因为多个聊天窗口之间的信息都是独立的。但 Flowith 通过产品的设计,解决了这个痛点问题。
Flowith 有知识库的功能,我可以随时把画布节点中有价值的信息保存到知识库中。
#02
人人都能做短剧
Flowith 会先做一轮深度研究,保证分镜头描写足够真实、细腻。
它会从网上抓取大量素材,比如中国农村清晨、正午、傍晚和夜晚的生活细节:自然景物的变化、日常劳作的场景,还有人物之间的情感和互动。
经过分析,Flowith 能把握住农村一天的生活节奏,并从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元素,用来支持分镜头的创作。
等素材收集和分析完成后,Flowith 会把内容拆解成一个个分镜头的描述。
和之前提到的一样,在这个流程中,每个文本节点都可以自由编辑或修改。无论是调整场景细节、修改人物动作,还是增强情绪描写,都可以在节点内直接完成。
比如,我对 AI 生成的第一个剧本不满意,那直接点开修改就好了。所有的事情,都可以在当前的画布内完成。
修改好剧本后,因为 Flowith 已经把图片和视频生成的模型集成进来了,所以我可以在这里直接把分镜头描述转成画面。
我通过 Veo 3 生成视频,但是发现有些穿帮,我查看了下剧本,感觉是剧本的描述有问题,这时候,我继续修改剧本,然后重新生成视频,就可以搞定:
#03
最后的话
毕竟做内容最烦的,就是频繁切换工具和窗口,刚进入写作状态又被打断。
而在 Flowith 的画布里,检索、插入新内容、生成图片或视频、整理资料,都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完成,整个过程更顺手,也更连贯。
这次的 Context Playground,更像是在白板上又叠加了一层可控的上下文。我可以随时去调整、删改,或者干脆把没用的部分剪掉。
创作的过程不再是一条直线往下走,而是像在白板上推演问题:不断补充、修正,再把有价值的内容留下来。那种自由感,的确是聊天界面给不了的。
当然,画布也不是完美的。它对新用户的上手门槛更高,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也更苛刻。但正因为这样,它才有可能承载更复杂的任务。
很多创作类产品正在尝试把交互从单一的聊天,逐步转向画布,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。
Context Playground 或许不是所有产品的终局,但它至少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:AI 的交互方式正在从单一的聊天,转向更契合场景的形式。
甚至通过产品层面的创新,我们还可以把 Context Engineering 这件事,做得更加扎实。
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思路,挺值得参考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9-28
B 站基于大模型的大数据智能诊断助手实践
2025-09-28
解决大模型上下文衰减的6种方案,附详细代码
2025-09-28
ChatGPT 全新功能:Pulse
2025-09-28
AI 是泡沫吗?一个实用框架来回答科技界最大的疑问
2025-09-28
当 AI 把“已知”变得唾手可得时,人类还愿不愿意为“未知”付出代价?
2025-09-27
IndexTTS2:哔哩哔哩推出全新大规模自回归语音合成模型
2025-09-27
Xinference 大模型部署指南
2025-09-27
实测:NVIDIA 5090 vs NVIDIA 4090(48GB) 并发性能对比
2025-08-21
2025-08-21
2025-08-19
2025-09-16
2025-07-29
2025-09-08
2025-08-19
2025-09-17
2025-08-20
2025-09-14
2025-09-28
2025-09-27
2025-09-27
2025-09-25
2025-09-23
2025-09-22
2025-09-20
2025-09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