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我要投稿

AI时代最稀缺的,不是生产力,是活人感

发布日期:2025-11-25 10:19:42 浏览次数: 1538
作者:李桢的AI学习文档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李桢的AI学习文档”

推荐语

AI时代,真实比完美更珍贵——当AI内容泛滥时,"活人感"成为稀缺竞争力。

核心内容:
1. 格雷欣法则在内容世界的重演:AI生成内容导致"劣币驱逐良币"
2. "活人感"的价值:不完美的真实表达反而更易触发情感连接
3. 打造"活人感"的秘诀:像日常对话一样写作,打破"书面人格"陷阱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AI时代最稀缺的,不是生产力,是活人感

当所有人都在用AI提效的时候,你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?

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:是让别人感觉到,你还是个活人。




格雷欣法则正在内容世界上演 (估计也不知道是谁吧,啊哈哈哈)

19世纪的一个经济学家格雷欣, 我是在我大学的时候经济学院的一个人考我的名人问题。

 对,就是这个人说的:劣币驱逐良币

当市场上同时流通成色好的金币和成色差的金币时,人们会把好币藏起来,用劣币交易。

今天,我总感觉同样的剧本在内容世界重演。

AI生成的内容像印钞机一样涌入市场:工整的对仗、统一的emoji、标准的破折号、完美的三段论。它们高效、无错、体面——就像流水线上的汉堡,看起来都一样,闻起来都一样,吃起来也都一样。可能未来也不会因此而收藏或者激动

但这里有个悖论:

当所有内容都在追求"完美"的时候,完美本身就成了平庸的代名词。


就像星巴克把咖啡标准化到全球每一家店都一样时,精品咖啡馆反而因为"不完美"而更有价值。当所有人都在说AI优化过的"正确废话"时,那些带着口误、顿挫、甚至语法错误的真实表达,反而成了稀缺品。

这就是我说的"活人感"。

它不是技巧,不是套路,而是一种反工业化的存在方式。


为什么"活人感"突然成了竞争力?

让我们跳出内容本身,从更大的系统看这个问题。

想象你走进一个巨大的超市,货架上摆满了10万种商品。你的大脑会怎么做?

它会启动"快速过滤模式"。

你会忽略90%的商品,只关注那些能触发你情绪记忆的东西——可能是童年吃过的零食包装,可能是朋友推荐过的品牌,可能是某个手写的促销标签。

注意力稀缺时代的真相是:

  • 不是你的内容不够好,是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判断你好不好。
  • 不是你的观点不够深刻,是人们的大脑已经对"完美包装"免疫了。
  • 不是你的表达不够准确,是人们渴望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对话。
😱

"People are not moved by information, they are moved by emotion. And emotion is created by human connection."

翻译过来就是:人们不会因为信息而行动,只会因为情感而行动。而情感,只能由人与人的连接创造。

这就是为什么:

  • X上最火的帖子常常语法不完整
  • 最成功的创始人会公开承认产品bug
  • 视频评论区比文字评论区更友好

因为vulnerability(脆弱性)是人性的通行证,而完美是人性的墙。


如何打造"活人感"?

仔细思考这句话, Write like you talk,而不是talk like you write

这句话反过来念才是重点。

大多数人在写作时,会切换成一种"书面人格"——用从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的词汇,组成从不在朋友聊天时说出的句子。

为什么?因为我们被教育要"正式"、要"专业"、要"有水平"。

但这恰恰是陷阱,误导了AI也误导了你。

真正的高手,是能把复杂的思想用日常语言说清楚的人。

乔布斯介绍iPhone时不会说"本产品整合了多点触控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",他会说:"This is a phone, an iPod, and an internet communicator. Are you getting it?", 比起动不动就是生态,平台,整合,拉齐,透视,要直观的多。 

巴菲特解释投资不会说"我们采取价值投资策略进行长期资产配置",他会说:"只在退潮时,你才知道谁在裸泳。"

口语化≠低级,口语化=直达人心。

试试这些要求加到智能体的提示词中:

  • 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说出你的想法
  • 保留那些停顿、重复、甚至"嗯...我觉得"
  • 那就是你最真实的声音

完美是谎言,破绽才是真实

AI最大的问题不是它太笨,而是它太"完美"。

AI永远不会:

  • 说到一半突然改变想法
  • 用一个不太恰当但很生动的比喻
  • 承认"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清楚"
  • 展示思考的挣扎过程 

但这些"不完美",恰恰是人类最迷人的地方。

想想你关注的那些博主、创始人、思想者——你记住的往往不是他们说对了什么,而是他们暴露了什么:

  • 马斯克在采访中的停顿和沉思
  • 张小龙四小时演讲中的跑题
  • 罗翔老师讲课时突然的自我质疑

这些时刻让你感觉:原来高手也是人,原来牛人也会困惑。

这种感觉,叫做"共振"。

而共鸣,是一切传播的起点。昨天看韦青老师的一句话, AI时代没有竞争,只有共振。 

你与人共振了吗?你与AI共振了吗? AI与你共振了吗? 

所以,当你的产品出bug时,别藏着掖着,大方说"我们搞砸了,这是原因,这是我们的修复计划"。

当你的观点有盲区时,别装全知全能,坦诚说"这个角度我没想到,感谢指出"。

脆弱不是弱点,伪装成强者才是。爱就爱了,狠就狠了,阳谋无敌。 




媒介即信息——视频>音频>文字的底层逻辑

为什么短视频的"活人感"最强?

因为视频是"全息通信"。

当你看视频时,你接收的不只是信息是55387:

  • 你看到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(占沟通效果的55%)
  • 你听到对方的语气和节奏(占沟通效果的38%)
  • 你才接收到语言内容本身(只占7%)

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话:

  • 写在文字里,可能被断章取义
  • 说在视频里,就能建立信任

文字是"单通道通信",你只能靠逻辑说服。 视频是"多通道通信",你可以用整个人去沟通。

在AI让文字生产无限廉价的时代,视频反而成了"活人认证"。

这也是为什么:

  • 直播带货比图文电商转化率高10倍
  • 视频面试比简历筛选准确率高3倍
  • 短视频创作者比公众号作者更容易建立铁粉

因为"看见一个人"比"读懂一段话"更符合人类十万年进化出来的社交本能。


流量时代如何Be Yourself?

这才是真正的难题。

不是怎么获得流量,而是怎么在流量中保持自己。

想想这个场景:

你用AI生成一篇10万+爆款文章,流量来了,粉丝涨了,商业机会也来了。

但你心里清楚:那个被认可的,不是你,是算法组装出来的"你"。

于是你面临一个选择:

  • 继续用AI生产"更完美"的内容,维持增长
  • 回归真实表达,冒着流量下滑的风险

大多数人会选前者,因为增长是客观的,而authenticity(真实性)是主观的。

但这里有个反直觉的真相:

短期看,AI内容确实能带来流量增长;长期看,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影响力。

为什么?

因为流量可以买,注意力可以抢,但信任只能建。

而信任的前提是:人们相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,而不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设。


AI让你更像机器,还是更像你自己?

有个朋友问我:既然AI这么强大,我还需要学写作吗?

我的回答是:AI越强大,你越需要学会"做自己"。

因为:

AI可以帮你生成内容,但不能替你建立人格。AI可以优化表达,但不能替你传递温度。AI可以制造流量,但不能替你赢得信任。


未来的竞争,不是谁的AI用得更好,而是谁在AI的帮助下,更像一个完整的人。

所以,下次当你让AI帮你写东西时,问自己三个问题:

  1. 1.这是我会说的话吗?(口语化测试)
  2. 2.这暴露了真实的我吗?(真诚度测试)
  3. 3.这能让人感觉到我是个活人吗?(连接度测试)

如果不是,就别发。

因为在内容过剩的时代,最稀缺的不是内容,是人。

是那些敢于不完美、勇于暴露、坚持做自己的人。

记住:

最大的机会也不是掌握AI,而是在AI的加持下,成为更真实、更完整、更不可替代的你自己。


因为最终,人们会忘记你说了什么,但永远记得你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。


而那种感受,只有活人才能给。


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触动,不是因为AI写得好,而是因为有一个真实的人在屏幕另一端和你对话。

这,就是活人感。


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