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111. AI企业落地“说明书”(下)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48:16 浏览次数: 1523 作者:控制与激发
推荐语

AI企业落地的实用指南,教你如何避免常见错误,提升工作效率。

核心内容:
1. 检查清单定式的作用与重要性
2. 如何正确使用检查清单以提升工作效率
3. 检查清单的应用示例与实施细节

杨芳贤
53A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书接前文,我们继续介绍另外两个可助力AI企业落地的定式:检查清单和情景对策。

04

第三类:检查清单定式——AI一个防呆卡,确保底线不出错。

如果说我个人对哪一类定式最有偏爱,那一定是检查清单

企业里有一种让人特别恼火的现象:同样的错误反复犯! 比如:

  • 前面提过的采购淘汰供应商时老漏掉关键风险;


  • 设计出的图纸拿到产线发现没法加工;


  • 销售报价算错成本,签单就亏钱;

  • 市场活动策划丢三落四,现场一团糟;

  • 项目复盘走过场,宝贵经验教训白白流失,下次接着踩坑......

类似的错误,犯一次,大家可能还能忍;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,老板估计就要抓狂了,你们就不能长点心吗?细心点行不行?” 但说实话,员工日常工作头绪那么多,要关注的细节实在太多了,细心这东西太玄乎,靠不住。

这时候,就轮到检查清单这个简单又强大的定式出场了。 它可以把那些在高频或高风险工作环节中,容易遗漏、必须执行的关键步骤或检查点,一条条罗列出来,变成一个操作防呆卡

  • 采购淘汰供应商前,对照一下《供应商淘汰风险检查清单》;

  • 设计工程师提交图纸前,过一遍《常见设计错误检查清单》;
  • 市场部搞大型展会活动前,用《参展资料准备清单》核对一遍;

  • 销售或采购进行重要谈判前,参考《谈判准备检查清单》(见下例)。
我接触过的企业家,在了解“检查清单”这个工具后,几乎没有不喜欢的。“咱们的员工要是干活能‘事事有清单’,那专业性还愁啥?”一位老板曾这样感叹。这话总体上没错,检查清单确实是提升规范性、防范低级错误的利器。但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边界和特征,用对了才能事半功倍,用错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首先,千万不能滥用检查清单,搞“大而全主义”。 不能试图把所有能想到的风险点、所有可能的步骤,都一股脑塞进一张清单里。比如前文反复提到的那个《供应商淘汰风险检查清单》,真要完整罗列,写个三十多条都打不住。但你真拿这么一份超长清单给采购经理,要求每次淘汰供应商都逐一核对打勾,结果会怎样?大概率是,要么他根本没时间没精力认真执行,清单变成一纸空文;要么就是敷衍了事,打勾变成机械动作,反而可能遗漏真正重要的风险。
所以,开发检查清单,一定要懂得“抓大放小”和“因地制宜”:
  • 要做“二八分类”,合理裁剪: 聚焦那些高频发生、影响重大的关键风险点和核心步骤,大胆砍掉那些细枝末节、发生概率低或影响不大的项目。清单要精干,才能被真正执行。
  • 要“分类分级”,根据情境应用: 对保留下来的条目,最好能区分出不同的重要性等级(比如强制项、建议项),或者明确在什么特定情境下才需要执行某些检查。就像前面那个《谈判准备检查清单》,它把谈判分成“基础”和“重大/复杂”两种类型。一家几百亿销售额的大公司,谈个几万块的小采购单,自然没必要把所有复杂谈判的准备项都过一遍;但要是跟核心战略伙伴谈年度合作框架,那该做的功课一项都不能少。
其次,千万别用“静态”的眼光看检查清单。 清单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法典,它是“活”的,是需要持续迭代优化的。今天的最佳实践,明天可能就过时了;今天没遇到的坑,明天可能就踩到了。所以,检查清单的内容应该随时根据实际工作的反馈进行增减和修订。
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:当员工犯下一个低级错误时,公司先别急着追究个人责任、想着怎么处罚,更应该反思的是:我们的“检查清单”是不是有缺失? 是不是应该把这个错误及其对应的检查点,补充到相关的清单里去?让每一次错误都成为组织学习和改进的机会,沉淀到“定式”中去,坏事变好事。 这样,通过检查清单的持续迭代,企业的“免疫力”才能不断增强,这难道不比简单处罚员工更有价值吗?

检查清单这种定式,与AI简直是天生绝配

  • 清晰的执行脚本 检查清单提供了极其明确、结构化的任务列表和检查标准。AI可以非常高效、准确地执行其中良构部分,比如自动扫描文档、核对数据、验证流程节点是否完成等等。

  • 自动化与预警: AI可以嵌入到业务流程中,在关键节点自动触发相应的检查清单,并对发现的遗漏或异常进行实时预警,提醒相关人员注意,大大降低了人为疏漏的风险。

  • 保证合规与底线: 对于那些涉及合规、安全、质量底线的要求,通过AI强制执行检查清单,可以确保最基本的规范得到遵守,防止低级错误反复发生。

  • 释放人力关注更高价值环节: AI负责执行繁琐、重复的检查核对工作,人类员工可以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将精力投入到更需要判断、沟通和创新的环节。

可以说,检查清单定式AI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执行框架,让AI能在保证规范、规避常见错误方面发挥巨大价值。

05

第四类:情景对策定式——AI一部“案例库,应对复杂变化

最后一类定式,叫情景对策

我们前面说过,定式是要把劣构问题中相对良构的部分固化下来。但有时候,问题实在太劣构了:约束条件、可能出现的情景分支、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实在太多、太复杂,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表格、算法或者清单说清楚。

这时候,只能退而求其次,采用一种更接近讲故事传经验的方式来承载智慧,这就是情景对策比如,我所在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有个传统,就是定期收集和分享员工的价值观小故事。像诚信、合作、敬业、创新、专长这些文化价值观,都比较,怎么让咨询师们真正理解并在行动中体现?光靠文件宣导肯定不够。这时候,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案例,就能很好地传递这些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下的含义和要求。

再说一个特别劣构的场景:谈判现场谈判桌上风云变幻,对手可能出各种怪招,情况太复杂了!这时候想总结经验,比较好的方式是:

1.罗列出最常见的几种典型困难情景 (比如,对方就是不松口怎么办?”“对方突然搬出个更高层领导来压我怎么办?)。

2.针对每种情景,提炼出一些核心的应对策略框架 (比如,面对强硬对手,可以先尝试搁置争议,求同存异,再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)。

3.最好再配上一两个成功故事案例,讲讲当时具体是怎么运用这些策略化解危机的。

这种情景对策定式,看起来没那么结构化,但对AI赋能同样意义重大:

  • AI提供场景理解框架: 通过定义典型的困难情景,告诉AI需要关注和识别哪些关键的局势信号AI可以学习在复杂的交互或数据中,判断当前可能属于哪种预设情景。

  • 提供策略选项库 针对每种情景给出的应对策略框架,为AI提供了在该情境下推荐合理行动选项的基础。AI可以根据当前情景,向用户建议几种可能的应对策略及其优劣。

  • 结合案例进行类比推理 附带的故事和案例,为AI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化数据AI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案例,进行简单的类比推理,为当前面临的相似问题提供更具体的、更具启发性的建议。

  • 赋能“AI教练角色: 基于情景对策库,可以开发出AI模拟教练AI扮演对手或客户,模拟出各种典型情景,让员工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应对策略,AI则根据定式提供反馈和指导。

情景对策定式虽然不如前三类结构化程度高,但它恰恰是处理那些最复杂、最需要经验和应变能力的劣构问题的关键。它为AI提供了理解复杂场景、推荐应对策略、甚至模拟实战的剧本,使得AI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辅助人类进行判断和行动。

以上就是企业里常见的四类定式”——信息收集、决策标准、检查清单、情景对策,以及它们各自的开发要点和如何让AI“看懂并参与进来的思考。

06

最后,想聊聊我对定式开发与AI时代就业关系的思考,以及近年辅导企业开发这些定式的一些感受,

很多人焦虑AI会抢走饭碗,讨论哪些岗位会被替代但我觉得,这个替代的视角太窄了。科技进步对工作的影响,从来不只是替代,更多是增强创造 AI确实会覆盖掉一些重复性的、良构化的任务,但它更强大的力量在于赋能我们处理那些过去做得不够好、甚至被长期忽视的半结构化工作。

想想看,我们前面聊的那些半结构化工作场景:采购淘汰供应商前做系统风险排查、销售做订单预测、重要谈判前做细化准备……这些事重要不重要?当然重要!但扪心自问,我们公司里真的都认真做了吗?恐怕很多时候是“简单做做没空做,甚至凭感觉瞎做吧?

为什么会这样?一方面,这些事确实繁琐耗时耗力;另一方面,传统的制度流程往往只管硬规矩(良构),对这些需要权衡判断的软任务(半结构化)很难做出细致规定,最多提个笼统要求。结果就是,略做、不做、胡做成了常态。
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 如果企业能以定式为抓手,系统性地把这些半结构化工作的核心逻辑、关键步骤、判断依据梳理清楚,再结合AI这尊神器来赋能——比如让AI自动收集信息、初步评估风险、生成预测草案、核对准备清单——那么,这些原本被选择性忽视的高价值工作,就有可能真正落地,甚至成为工作标配

这恰恰不是减少了工作,而是“增强/创造了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! 这些新工作中,AI负责处理相对良构的部分,而其中那些需要人情洞察、复杂权衡、最终拍板的劣构部分,恰恰需要更多、更高质量的人力投入职场人怎么会没事可做呢?

而且,我们也不必担心沦为AI工具人。因为AI行动的规则(定式),是我们定义的;AI给出的建议,最终决定权还在我们手里。只要工作的本质还包含着需要人类智慧去应对的劣构成分,人就永远是工作的主人,AI只是我们手中更强大的锤子罗盘

我另外一个突出的感觉是,定式这种工具,它的务实程度,往往比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传统制度流程要高得多。为啥?因为传统制度流程,往往是良构知识的沉淀,追求大而全、标准化,很多企业在搞ISO贯标或者对标最佳实践时,容易傻抄标杆,不太考虑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灵活性需求。结果就是制度很完美,现实很骨感,最后变成说一套做一套两张皮现象屡见不鲜。

定式不一样,它天生就是为了解决半结构化问题的,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。检查清单多一条少一条?决策模型硬一点还是软一点?这些都允许开发者(也就是企业自己)根据实际情况去斟酌、去定义。

当管理者和员工意识到,这东西是真的要拿来用的,是给自己赋能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时候,他们参与开发和应用的积极性,会比应付那些厚厚的制度文件高得多!我做管理咨询这么多年,过去长期跟传统制度流程打交道,如今看到客户发自内心地喜爱“定式”这个新型管理思路,真是感觉非常愉快!



这个系列的几篇文章,至此就告一段落了。

如果你特别关注某些“定式”以及其与AI的结合方式,可以留言告知(使用场景和大致业务逻辑)。我会尝试开发,以后文章中发布一个案例合集。

107. AI都快成精了,为啥在公司里用起来还是那么“笨”?

108. 高手过招的秘密武器:“定式”

109.(长文预警)AI企业落地难?你需要先打造这套“定式”引擎!
110. AI企业落地“说明书”(上)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