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AI企业落地的实用指南,教你如何避免常见错误,提升工作效率。核心内容:1. 检查清单定式的作用与重要性2. 如何正确使用检查清单以提升工作效率3. 检查清单的应用示例与实施细节
书接前文,我们继续介绍另外两个可助力AI企业落地的定式:检查清单和情景对策。
04
第三类:检查清单定式——给AI一个“防呆卡”,确保底线不出错。
如果说我个人对哪一类“定式”最有偏爱,那一定是“检查清单”。
企业里有一种让人特别恼火的现象:同样的错误反复犯! 比如:
前面提过的采购淘汰供应商时老漏掉关键风险;
设计出的图纸拿到产线发现没法加工;
销售报价算错成本,签单就亏钱;
市场活动策划丢三落四,现场一团糟;
项目复盘走过场,宝贵经验教训白白流失,下次接着踩坑......
类似的错误,犯一次,大家可能还能忍;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,老板估计就要抓狂了,“你们就不能长点心吗?细心点行不行?” 但说实话,员工日常工作头绪那么多,要关注的细节实在太多了,“细心”这东西太玄乎,靠不住。
这时候,就轮到“检查清单”这个简单又强大的“定式”出场了。 它可以把那些在高频或高风险工作环节中,容易遗漏、必须执行的关键步骤或检查点,一条条罗列出来,变成一个操作“防呆卡”。
采购淘汰供应商前,对照一下《供应商淘汰风险检查清单》;
“检查清单”这种定式,与AI简直是“天生绝配”:
清晰的执行脚本: 检查清单提供了极其明确、结构化的任务列表和检查标准。AI可以非常高效、准确地执行其中良构部分,比如自动扫描文档、核对数据、验证流程节点是否完成等等。
自动化与预警: AI可以嵌入到业务流程中,在关键节点自动触发相应的检查清单,并对发现的遗漏或异常进行实时预警,提醒相关人员注意,大大降低了人为疏漏的风险。
保证合规与底线: 对于那些涉及合规、安全、质量底线的要求,通过AI强制执行检查清单,可以确保最基本的规范得到遵守,防止“低级错误”反复发生。
释放人力关注更高价值环节: AI负责执行繁琐、重复的检查核对工作,人类员工可以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将精力投入到更需要判断、沟通和创新的环节。
可以说,“检查清单定式”为AI提供了一个完美的“执行框架”,让AI能在保证规范、规避常见错误方面发挥巨大价值。
05
第四类:情景对策定式——给AI一部“案例库”,应对复杂变化
最后一类定式,叫“情景对策”。
我们前面说过,“定式”是要把劣构问题中相对良构的部分固化下来。但有时候,问题实在“太劣构”了:约束条件、可能出现的情景分支、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实在太多、太复杂,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表格、算法或者清单说清楚。
这时候,只能退而求其次,采用一种更接近“讲故事”、“传经验”的方式来承载智慧,这就是“情景对策”。比如,我所在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有个传统,就是定期收集和分享员工的“价值观小故事”。像“诚信、合作、敬业、创新、专长”这些文化价值观,都比较“软”,怎么让咨询师们真正理解并在行动中体现?光靠文件宣导肯定不够。这时候,一个个生动的“小故事”或“案例”,就能很好地传递这些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下的含义和要求。
再说一个特别“劣构”的场景:谈判现场。谈判桌上风云变幻,对手可能出各种怪招,情况太复杂了!这时候想总结经验,比较好的方式是:
1.罗列出最常见的几种“典型困难情景” (比如,“对方就是不松口怎么办?”“对方突然搬出个更高层领导来压我怎么办?”)。
2.针对每种情景,提炼出一些核心的“应对策略框架” (比如,面对强硬对手,可以先尝试“搁置争议,求同存异”,再寻找“创造性解决方案”)。
3.最好再配上一两个成功“故事”或“案例”,讲讲当时具体是怎么运用这些策略化解危机的。
这种“情景对策”定式,看起来没那么“结构化”,但对AI赋能同样意义重大:
为AI提供“场景理解”框架: 通过定义典型的困难情景,告诉AI需要关注和识别哪些关键的“局势信号”。AI可以学习在复杂的交互或数据中,判断当前可能属于哪种预设情景。
提供“策略选项库”: 针对每种情景给出的应对策略框架,为AI提供了在该情境下推荐合理行动选项的基础。AI可以根据当前情景,向用户建议几种可能的应对策略及其优劣。
结合案例进行“类比推理”: 附带的故事和案例,为AI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化数据。AI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案例,进行简单的类比推理,为当前面临的相似问题提供更具体的、更具启发性的建议。
赋能“AI教练”角色: 基于情景对策库,可以开发出AI模拟教练。AI扮演对手或客户,模拟出各种典型情景,让员工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应对策略,AI则根据“定式”提供反馈和指导。
“情景对策定式”虽然不如前三类结构化程度高,但它恰恰是处理那些最复杂、最需要经验和应变能力的“劣构”问题的关键。它为AI提供了理解复杂场景、推荐应对策略、甚至模拟实战的“剧本”,使得AI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辅助人类进行判断和行动。
以上就是企业里常见的四类“定式”——信息收集、决策标准、检查清单、情景对策,以及它们各自的开发要点和如何让AI“看懂”并参与进来的思考。
06
最后,想聊聊我对“定式”开发与AI时代就业关系的思考,以及近年辅导企业开发这些“定式”的一些感受,
很多人焦虑AI会抢走饭碗,讨论“哪些岗位会被替代”。但我觉得,这个“替代”的视角太窄了。科技进步对工作的影响,从来不只是替代,更多是“增强”和“创造”。 AI确实会覆盖掉一些重复性的、良构化的任务,但它更强大的力量在于赋能我们处理那些过去做得不够好、甚至被长期忽视的“半结构化”工作。
想想看,我们前面聊的那些“半结构化”工作场景:采购淘汰供应商前做系统风险排查、销售做订单预测、重要谈判前做细化准备……这些事重要不重要?当然重要!但扪心自问,我们公司里真的都认真做了吗?恐怕很多时候是“简单做做”、“没空做”,甚至“凭感觉瞎做”吧?
为什么会这样?一方面,这些事确实繁琐,耗时耗力;另一方面,传统的制度流程往往只管“硬规矩”(良构),对这些需要权衡判断的“软任务”(半结构化)很难做出细致规定,最多提个笼统要求。结果就是,“略做、不做、胡做”成了常态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 如果企业能以“定式”为抓手,系统性地把这些半结构化工作的核心逻辑、关键步骤、判断依据梳理清楚,再结合AI这尊“神器”来赋能——比如让AI自动收集信息、初步评估风险、生成预测草案、核对准备清单——那么,这些原本被“选择性忽视”的高价值工作,就有可能真正落地,甚至成为工作“标配”。
这恰恰不是减少了工作,而是“增强/创造”了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! 这些“新工作”中,AI负责处理相对良构的部分,而其中那些需要人情洞察、复杂权衡、最终拍板的“劣构”部分,恰恰需要更多、更高质量的人力投入。职场人怎么会没事可做呢?
而且,我们也不必担心沦为AI的“工具人”。因为AI行动的规则(定式),是我们定义的;AI给出的建议,最终决定权还在我们手里。只要工作的本质还包含着需要人类智慧去应对的“劣构”成分,人就永远是工作的主人,AI只是我们手中更强大的“锤子”和“罗盘”。
我另外一个突出的感觉是,“定式”这种工具,它的“务实”程度,往往比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传统制度流程要高得多。为啥?因为传统制度流程,往往是“良构知识”的沉淀,追求大而全、标准化,很多企业在搞ISO贯标或者对标最佳实践时,容易“傻抄”标杆,不太考虑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灵活性需求。结果就是制度很完美,现实很骨感,最后变成“说一套做一套”,“两张皮”现象屡见不鲜。
但“定式”不一样,它天生就是为了解决“半结构化”问题的,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。检查清单多一条少一条?决策模型硬一点还是软一点?这些都允许开发者(也就是企业自己)根据实际情况去斟酌、去定义。
当管理者和员工意识到,这东西是真的要拿来用的,是给自己赋能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时候,他们参与开发和应用的积极性,会比应付那些厚厚的制度文件高得多!我做管理咨询这么多年,过去长期跟传统制度流程打交道,如今看到客户发自内心地喜爱“定式”这个新型管理思路,真是感觉非常愉快!
这个系列的几篇文章,至此就告一段落了。
如果你特别关注某些“定式”以及其与AI的结合方式,可以留言告知(使用场景和大致业务逻辑)。我会尝试开发,以后文章中发布一个案例合集。
107. AI都快成精了,为啥在公司里用起来还是那么“笨”?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4-10-24
2025-03-13
2025-03-11
2025-03-10
2024-09-27
2025-03-10
2024-04-24
2025-03-15
2024-07-11
2025-03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