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AI落地案例:一家农业公司怎么用AI迭代财务工作?
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20:04:23 浏览次数: 1517
作者:快刀青衣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快刀青衣”

推荐语

AI赋能农业财务:7人6天的工作量,1人半天搞定!看看这家番茄工厂如何用AI颠覆传统财务流程。

核心内容:
1. 智慧农业企业的财务数字化转型实践
2. AI在发票处理、对账、入账三大场景的效率突破
3. 非技术人员如何利用通用AI工具实现业务流程重构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
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AI落地案例。

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,我都有点不敢相信:7个会计6天的工作量,压缩到1个人半天完成。这不是科幻小说,而是一家农业公司财务部门的真实实践。

这个案例的主角叫付瑶,来自凯盛浩丰农业集团。你可能没听过这家公司,但你很可能吃过他们的产品——如果你在盒马鲜生、百果园买过「一颗大™」番茄,那就是他们家的。

说个小细节,你别一听到卖番茄的,就以为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农户企业。它目前在全国17个省市建设了20多个智慧玻璃温室,总面积超过了3400亩。

他们的番茄是怎么种的呢?靠的全是数据和科技。单个温室里布了数百个传感器,每天产生30多万条数据记录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精密的“番茄智能工厂”。

凯盛浩丰的智慧玻璃温室航拍图
番茄智能工厂,布满了数百个传感器
温室通过精准调温调湿产出的番茄
在这样一家公司里,财务部门当然也不甘落后。付瑶所在的财务部,用三十多人承接着集团几十家子公司、基地的所有账务处理——要知道,按传统模式,这至少需要五六十人的团队。

2025年春节过后,这个财务团队开始了一场“AI+自动化”的实验。短短几个月时间,他们在三个核心场景实现了突破性进展:人工成本入账、对账流程、发票整理。

为什么要说突破性进展?因为我从付瑶那里听到了几个数字:
  • 入账工作:从7人6-7天缩短到基本全AI自动化。
  • 对账工作:从5天周期缩短到0.5天,效率提升了10倍。
  • 发票整理:从3人3天缩短到1人0.5天,效率提升了18倍。

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什么?这些落地项目全部是由非技术背景的财务人员自己搞的,有些场景借助的工具就是DeepSeek、Kimi这些市面上通用的AI工具。
接下来我就来给你展开介绍下付瑶的实践。
01
发票处理用AI:从3人3天到1人半天

付瑶告诉我,因为他们公司过去几年已经做了一些数字化的基建,所以她日常都在总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工作,几十家子公司的财务也能够按月做标准化处理。

但即便如此,他们团队,每个月还是会被入账、对账、发票整理等这些任务里的重复性操作,占去非常多的时间。

先从最容易理解的发票整理说起。

虽然现在90%都是电子发票,但整理归档仍然需要人工逐张核对。财务人员要做的是:核对开票内容、开票公司、金额,还要按照不同类别分类:广告类、服务类、采购类......这些信息后续要用于税务申报和成本分析。

付瑶说,他们集团,每个月都需要3个会计干3天,才能处理申报完当月的发票。

听到这里,你可能会想:现在不是有很多财务软件都有OCR发票识别功能吗?

确实有,但问题是这些软件的识别结果都是固定格式,不够灵活。今天你想要开票日期和金额,明天你想要税额和发票内容,这些软件就不行了。而且识别准确率也不够高,还是需要大量人工校对。

怎么办呢?付瑶他们发现,Kimi支持同时上传50个文件,这个功能简直是为批量发票处理量身定制的。

他们的做法是:
  1. 把员工提交的电子发票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里,并且统一文件的命名格式;
  2. 把几百张发票分批上传给Kimi;
  3. 用专门设计的提示词让Kimi提取需要的信息字段。

下面是他们的提示词截图。他们不是简单地说“帮我整理发票”,而是明确告诉AI:我要哪几项信息,按照表格形式输出。

这个方案就非常灵活。今天想看开票日期和金额,就调整提示词;明天想看税额和发票内容,再调整一下。完全不需要依赖固定的软件功能。而且准确率很高,只要文件命名规范,基本不会出错。
让Kimi按照需求提取发票信息
02
财务对账用AI:从5天缩短到半天

发票这个场景比较简单,接下来我说说工资入账和公司对账。

不做财务的同学,肯定对这两个场景比较陌生,我先来简单描述一下付瑶他们都做哪些事情。

每个月发放工资前,他们的人力资源部会给几十家子公司,分别制作工资表,之后每家公司的会计按照工资表各自进行账务处理。

你能想象这是什么场景吗?有的会计会详细写“财务部6月份人工成本10万元”,有的偷懒只写“6月人工成本10万”。格式五花八门,完全没有统一标准。

每个月,付瑶他们都要分工处理这些表格,人工录入系统。录错数字、格式不统一是家常便饭。

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,让人更头疼的是对账。

不同子公司之间有各种业务往来:比如,一个技术员工这个月在A公司工作,下个月调到B公司,但工资还是A公司发放,费用却应该由B公司承担。这就形成了复杂的关联方往来——我帮你付工资,你欠我钱。

再比如,A公司种植的番茄运到B公司销售,出库和入库的时间不是同一天,账目统计的时间也就不一样......每一笔往来都需要双方确认,很复杂。

传统的对账方式是什么样的?付瑶告诉我,两个会计坐在一起,各自导出数据表,一笔一笔核对。“我这边记录你欠我10万,你那边记录了吗?”“这笔货款什么时候能确认?”

问题是,几十家公司意味着有上千种组合需要核对。今天张会计有空,明天李会计出差了,后天王会计又有其他紧急任务......一轮对账下来,往往需要3-5天,有时甚至拖到半个月。

付瑶说了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:“有时候上个月的数据你还没有来得及对完,这个月的数据又产生新的了,你要开启下一轮的对账了。”是不是光想想都觉得崩溃?

像入账和对账这两个任务,付瑶他们是怎么用AI来提效的呢?

针对不同公司之间的对账,付瑶他们就跟DeepSeek对话,写了一个Python脚本,做了个能自动化对账的程序。
DeepSeek写Python脚本,做自动对账程序
AI自动把对不上的账目汇总到新表
这个脚本可以从所有子公司单月共计3000多笔往来事项里做自动比对,把对不上的账目单独整合到一个新的表里。并且AI自动标注好每笔账的经手人,方便财务同事更快地做核实。

付瑶说,这个改变让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。以前一到月底的对账,大家就很头疼,还得协调时间坐一起对。现在,AI几秒钟就能对完两家出结果,同事只需要花半天时间去核实差异原因就行了。

03
工资入帐用AI:从7人6天缩短到1人半天

至于工资入账的提效方案,付瑶他们的思路是:既然问题出在数据源头不统一,那就从源头解决。

他们跟人力资源部协商,不再提供一张张分散的工资表,而是一张集团统一的数据大表。这张大表设计了标准化的入账格式,比如必须包含员工姓名、所属公司、部门、工资金额、代发情况等。

有了统一的数据源,后面的处理就简单了:
  1. 用Excel公式自动从大表中抓取数据,填充到财务系统的模板中;
  2. 通过Excel公式,将数据源与导入模板关联;
  3. 用DeepSeek编写代码,自动填充部门、科目等信息;
  4. 用影刀的流程自动化机器人,一键导入各个子公司的数据。
入账用AI:借助DeepSeek编写代码,自动填充部门、科目等信息

这套流程跑通后,原来需要7个会计工作6-7天,现在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。会计们只需要在月底看一眼几个关键科目的余额,确认没问题就行了。

更重要的是,由于数据源统一,那些复杂的跨公司往来关系也得到了根本性解决。一笔业务只会产生一条记录,不会再出现两边数据不一致的情况。

当然,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他们遇到了不少挑战,比如AI能力边界问题。

在人工成本入账项目中,团队发现AI在处理复杂的关联方数据时准确率不高。所以还是用了传统工具Excel的现有功能。而且针对财务数据的安全顾虑,他们在用AI的过程中会严格进行脱敏处理,确保敏感信息不泄露。

聊到最后,我问付瑶:如果有其他财务同行想要复制你们的经验,你会给什么建议?

她总结了一句话:AI确实是一个好用的工具,如果想用好它,我们先要学会拆解复杂问题。就跟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拆解。

付瑶也分享了一下她自己的拆解思路:
  • 明确目标:我到底想要达成什么效果?
  • 分解步骤: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哪几个关键步骤?
  • 逐个攻克:每个步骤要怎么做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?
  • 整合优化:把各个步骤串联起来,形成完整流程。

她特别强调,如果你把一个复杂问题直接丢给AI,它可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拆解,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。但如果你先拆成一个一个的单点任务,然后把明确的要求告诉AI,效果会好很多,过程中再不断优化提示词,直到AI输出满意的结果。

比如在入账场景中,她没有让AI直接处理“工资入账”这个大问题,而是拆解成“数据源统一”、“字段匹配”、“格式转换”、“自动导入”等小问题,每个小问题都有明确的输入输出标准。

听完付瑶的分享,我深切地感受到:AI时代真正的实干家,不是那些掌握最先进技术的人,而是那些最懂业务、最会拆解问题的人。

付瑶他们团队,都没有技术背景,但因为他们对财务业务的理解足够深,对问题的拆解足够细,所以才能把AI用得这么好。

付瑶他们的实践还在继续。她告诉我,他们内部由财务总监吴良才老师带头,会按月做业务痛点场景的复盘,正在把这套方法论复制到费用报销审核、采购成本核算等其他财务场景中,下一步围绕AI设计财务工作流程。

这就是AI时代的魅力: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领域的创新者。

这家农业公司用AI迭代财务工作的案例就分享到这里。如果付瑶他们有新的落地场景和实践,我会继续给大家介绍。

AI真落地,才是生产力。借这个案例,我也想发起一个征集:如果你也在探索AI在自己所在行业或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,欢迎你扫码填写下方的问卷,分享你的实践,或者帮我把这个问卷分享出去。

只要够落地,我们会约你的时间做更深入的交流,让更多人认识你。


扫码填写问卷




推荐阅读

Get笔记突破100万注册,聊聊四个新功能背后的判断与取舍

Get笔记2.0上线AI助手,分享两个让我兴奋的使用案例

6个真实案例,让AI成为生产力

《AI落地案例集》首期发布,15个普通人与AI协作的真实故事


设置星标


👆👆tips:亲爱的读者朋友,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,即使你关注了我,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,记得点击 “快刀青衣”名片,设为星标🌟,每次文章更新,都会自动推送。
⬇️ 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了解【得到AI学习圈】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