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了解AI Agent建设成本,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。核心内容:1. AI Agent建设成本的四个主要部分:数据、算力、软件和人力2. 数据成本的全流程投入和优化策略3. 算力成本的影响因素及企业应对策略
在过去几周,我们从AI Agent的类人化成长(AI Agent设计思考:“育儿经验”与“类人化成长”)、柏拉图表示假说(AI Agent:田螺姑娘 or 镜花水月?)等角度,谈了AI Agent的应用前景。
但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说,想落地AI Agent还要考虑投入成本,也就是清晰地看到做这件事儿的钱花在了哪里。
当然,以往软件项目的建设思路,在AI Agent方向依旧适用,建设投入可以包括:前期规划、数据准备、技术研发、基础设施、测试优化、部署运维、人员培训、合规法律、风险预留等。
但是,这种拆分方式,没有体现出AI Agent项目的特殊性。
结合AI Agent的定义看,其作为“以大模型为大脑驱动,具备自主理解、感知、规划、记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,且能够自动化执行完成复杂任务”的系统,对数据和算力有强依赖,软件架构与算法也有强耦合。
因此,可以将AI Agent主要建设成本分为以下4个部分:
数据成本:数据的采集、标注、清洗与存储;
算力成本:模型训练与精调、模型部署与运行;
软件成本:软件的开发、部署及运维;
人力成本:技术团队与非技术团队的人力投入与管理成本。
接来下,本文将就各个成本项的重要性及降本思路做个讨论。
数据是AI Agent是理解业务、执行任务的基础,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模型精度,正所谓:垃圾数据进,垃圾结果出。
同时,数据成本贯穿Agent建设全生命周期,涵盖数据从获取到应用的全流程投入,其核心支出包括:
数据采集成本:内部数据获取成本,包括自有系统数据采集成本与传感器等硬件采购与部署费用;外部数据采购费用,包括第三方公开数据购买、专业领域数据订阅及合规数据爬取费用等。
数据标注: 人工标注成本与自动化标注费用。
数据清洗:数据标准化成本,涉及数据ETL、跨模态数据对齐等工作。
数据存储:存储基础设施成本,包括云存储资源费用或自建机房的服务器费用;数据安全与合规成本;以及后续的数据迭代与维护成本。
另外,从成本支出类型的视角来看,可以分为:
一次性成本:采集工具、初始数据采购、数据团队搭建;
周期性成本:持续标注、存储扩容、数据清洗开发迭代;
隐性成本:合规风险、数据质量问题处理等。
因此,优化数据成本需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。比如通过主动学习减少标注量,通过数据压缩降低存储成本。
算力影响模型训练效率和实时响应能力,因为大规模训练依赖高性能硬件,推理速度也依赖所部署算力。
传统软件的算力需求是 “线性的”,而 AI Agent 的算力消耗是 “双阶段陡峭型”:
训练阶段:大模型单次训练可能消耗数百万美元算力;
推理阶段:实时决策对算力延迟敏感,如智能客服需毫秒级响应,拉高了边缘算力的部署成本。
当然,对大部分企业来说,可以直接采买MaaS厂商的大模型服务,从而无需自建GPU与TPU集群,避免大规模的硬件投入。
同时,MaaS 厂商已完成基础模型训练,企业用户无需承担高耗能的初始训练过程,只需聚焦业务场景的轻量精调就可以。
以火山引擎为例,其豆包大模型价格已经进入了 “厘时代”,极大释放了企业用户在大模型应用方向探索的可能性。
但是,在大规模高频调用、深度定制、数据本地化的场景里,企业最好结合自建算力与MaaS厂商服务形成混合架构,一则减少外部依赖,二则满足数据隐私与合规要求。
用户使用Agent服务,不是直接消费大模型,而是通过软件封装的Agent产品完成。
因此,软件投入是保障应用落地与用户体验的必要手段,也是系统合规与风险防控的刚性投入,其主要成本除各环节的人力投入外,还包括:
开发环节:开发工具与开发资源成本,比如代码托管工具、第三方组件、性能压测工具等。
部署环节:系统所用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与安全合规认证成本。
运维环节:实时监控工具、日志存储及分级灾备策略成本。
隐性成本:合规审计及未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所引入的数据治理债等。
在该部分投入中,通过引入开源框架与使用低代码平台,可以大幅降低成本,比如字节的扣子平台,就支持低代码配置Agent。
另外,还可以通过合规前置、技术解耦、团队赋能,将 “看不见的损耗” 转化为可管理的显性指标,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的前提下,逐步降低软件成本。
在 AI Agent 项目中,人力成本既包括显性的薪资投入,也包含隐性的协作损耗与人才风险。
先看该类项目的核心团队组成:
算法工程师:开发对话生成、任务规划等核心算法,优化模型推理效率以提升智能体「思考能力」。
数据工程师:负责数据采集、清洗、标注及知识图谱构建,为智能体提供高质量「认知燃料」。
后端工程师:搭建服务器架构与 API 接口,实现智能体与业务系统的数据互通及功能集成。
前端工程师:设计多端交互界面,优化用户与智能体的对话及操作体验。
测试工程师:验证智能体功能逻辑、性能稳定性及合规性,确保输出结果准确可靠。
运维工程师:部署、监控智能体运行环境,保障系统高可用并快速响应故障。
产品经理:定义业务场景与需求,设计智能体交互流程,协调资源推动从 0 到 1 落地。
项目经理:制定项目计划、跟踪进度与风险,确保智能体开发按质按量如期交付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4-10-24
2025-03-13
2025-03-11
2025-03-10
2025-03-10
2024-09-27
2024-04-24
2025-03-15
2025-03-18
2024-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