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
添加专属顾问
我要投稿
AI原生团队如何用"磕头法"让7人完成100人的工作量?揭秘高效会议的革命性方法。核心内容: 1. "磕头法"工作原理:Supervisor角色与AI裁判机制 2. 工具选择策略:自动化记录vs人工精炼输入的优劣对比 3. 最佳适用场景:方案评审与技术选型类会议效果最佳
本文通过Build in Public方式与星尘洞见群友共创完成,核心思想来自"贫穷的微笑"的实战分享
"我们公司的各种决策都是这样搞的,一堆高管开会投屏就投Gemini。"
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当传统会议还在为"谁说了算"争论不休时,一些走在前面的团队已经找到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——让AI成为会议的第三方裁判。
Nick说得对:"这个模式要真的好用,估计要等AI能接近贾维斯的能力。"
现在是什么情况?"人工辅助AI主持"——听听这个词,是不是哪里不对?应该是AI辅助人才对吧。
但即便如此,用好了还是能提升不少效率。
先说个事,"贫穷的微笑"他们公司开会,核心就一个人操作AI,其他人围着看。这个操作AI的人,他们叫Supervisor(别和Linux那个supervisord搞混了)。
说白了,Supervisor就是会议里负责和AI对话的人,通常是老板或者项目负责人。为啥要有这么个角色?因为总得有人把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见整理成AI能懂的话,再把AI的回复翻译给大家听。
"贫穷的微笑"团队内部把这套方法叫"磕头法"——不清楚的,磕一个(问AI);有争议的,磕一个。形象又好记。
大家讨论,Supervisor整理问题输入给AI,AI给方案,不满意就改改再问。就这么简单。
关键是什么让这个方法好用:
自动化工具路线:
人工总结路线(贫穷的微笑团队):
怎么选?看团队情况:
先泼点冷水。正如群友Bingyao说的:"没觉得AI在开会提效这件事上能提升特别大的效率。"确实,AI辅助会议有它的适用场景。
什么时候效果好:
1. 方案评审类会议
2. 技术选型会议
3. 项目复盘会议
4. 预算分配会议
什么时候效果一般:
1. 创意策划会议
2. 团队建设会议
3. 紧急事故处理会
4. 跨部门撕逼大会
会议成功的本质(AI改变不了)
Bingyao总结得精准:
参会人员的准备:
Supervisor的准备:
时间成本考量:
具体案例对比:
✅ 成功案例:某公司技术方案评审
❌ 失败案例:某公司产品创意会
记住coso的话:"输入条理越清晰,描述越结构化,边界清晰,AI的输出能力,比大部分人要好。"反过来说,输入乱七八糟,AI也救不了你。
黄金原则:如果你没法在2分钟内向同事说清楚问题,也别指望AI能帮你。
Bingyao说得好:"理想开会人数也就3-5个人,再多会议效率和质量会急剧下降。"
薇冷更是一语道破:"小会大决策,大会小决策。"
大铭的实践也证实了:"最近大决策没有超过4个人的。"
所以别指望AI能拯救你的20人大会。人太多,神仙也救不了。
路线一:精简人工版(贫穷的微笑团队)
路线二:自动工具版
路线三:混合版
这种场景估计大家都遇过:业务方说下周必须上线,研发说需要重构至少一个月,测试担心质量风险,PM说人手已经排满了。然后大家开始各说各的,谁也不服谁。
正如coso说的:“因为有了AI之后,觉得很多讨论就是无意义的。”确实,与其花2小时各说各的,不如“磕一个”——让AI给个方案。
有了AI怎么玩?PO作为Supervisor,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后问问AI。AI快速分析:“这个功能可以分两步走,先做个简化版下周上,完整版下个迭代再说。”还顺便给出了具体的排期表和风险点。
结果?原本3小时的会,1小时就搞定了。
有意思的是,不同团队选择不同工具:
当然,不是所有团队都能玩转AI会议。
D公司的尴尬:他们兴冲冲地用飞书妙记录了整场会议,结果AI总结出来的重点完全偏了。为啥?会议上70%时间在闲聊,真正的决策就几句话,AI分不清主次。
E公司的放弃:试了一次AI辅助决策,结果团队更乱了。有人质疑AI的建议,有人觉得还不如自己想,最后还是老板拍板。他们的结论:"AI挺好,但我们还是习惯老方法。"
**关键在哪?**马工(群友)一语道破:"LangChain里的Supervisor概念才是关键。"说白了,Supervisor不行,AI再强也白搭。就像给你一把屠龙刀,你不会用,还不如菜刀顺手。
大厂内部创新项目经常遇到这种情况:选React还是Vue?用微服务还是单体?技术Lead们各有各的想法,一号位又不懂技术细节,很难拍板。
现在怎么做?一号位当Supervisor,把大家的方案都输入给AI,让AI分析各个技术栈的优劣势、性能对比、社区活跃度、团队学习成本等等。
AI不仅给出建议,还会列出潜在的技术债务和风险点。一号位拿着这份分析,决策起来底气十足,团队也服气。
最震撼的是"贫穷的微笑"的实践。他们公司7个核心成员,开一次会要讨论的事情包括:产品要做什么、技术怎么选、市场怎么推、钱怎么花。
换作传统团队,这得开几天会。但他们30分钟就搞定了。怎么做到的?CEO当Supervisor,把所有问题都交给AI,AI不仅给出决策建议,还直接生成任务列表。
更绝的是,很多执行工作直接交给AI和远程协作者去做。他们的话说得好:"真正工作的是AI啦!"
人员规模 | |||
角色分工 | |||
决策链条 | |||
会议时长 | |||
AI角色 | |||
工作模式 | |||
产出效率 |
看到了吗?AI原生团队只有5-7人。
不是他们不想扩张,是人多了真的没用。这印证了群友们的共识:
传统团队中的AI:
敏捷团队中的AI:
AI原生团队中的AI:
别想一口吃成胖子。先找个最痛的会议类型(比如技术评审)试点,培训一两个Supervisor,看看效果。行的话再推广,一步步来,半年到一年就能看到明显改变。
你们本来就灵活,一号位先学会用AI,然后把AI拉进迭代里。一两个月就能掌握,三个月后你会发现团队人数可以减半,产出却翻倍。
如果你刚起步,那太好了。直接5-7个人的核心团队,每个人都要有AI思维(不是会用ChatGPT那么简单)。文档写清楚,让AI和远程协作者都能看懂。
划重点:Supervisor的能力决定AI输出质量。
当Supervisor不容易,特别是选择人工总结路线:
更重要的是,Supervisor得会"翻译"。把人话翻译成AI能懂的结构化输入,再把AI的输出翻译成团队能执行的方案。这个翻译质量,直接决定了AI的效果。
正如马工强调的:"Supervisor才是真正的关键。"你给AI的输入是垃圾,它给你的输出也是垃圾。你的问题清晰、结构化、边界明确,AI的回答才会精准有用。
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是CEO或一号位来当——他们本来就得做这些事。
如果团队还没有这样的人,老老实实用自动工具,慢慢培养。别指望AI能代替人的思考,它只是放大你的能力——你强它就强,你弱它也帮不了你。
工具选择就看需求:GPT-4/Claude做复杂决策,Gemini集成Google全家桶,怕泄密就本地部署。
说白了,这是工作方式的一次尝试。
以前是金字塔,一层层往上报。现在是网络,每个人都能通过AI获得决策支持。
以前开会是各自站队,互相扯皮。现在大家都对着AI,反而能一起找方案。
以前决策靠"我觉得",现在有数据有分析,更靠谱。
但也别太乐观。AI不是万能的,它只是个工具。
理想:AI像贾维斯一样,自动主持会议,人类躺平。
现实:还得人工辅助AI,Supervisor累得够呛。
但即便如此,比起传统的扯皮大会,还是进步了。
记住几个实用建议:
"贫穷的微笑"的话很扎心:"不拥抱AI就死,这次连汤都没有。"
但Nick说得也对:"应该是大家内卷太累了,期待AI能减轻点工作负担。"这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——我们不是真的相信AI能改变一切,只是太累了,想找个帮手。
别人30分钟开完会,你3小时还在扯。别人7个人干100人的活,你100人还在互相推脱。这是现实,但也别焦虑。
AI是工具,不是救世主。它能帮你提效,但前提是:
如果你发现AI辅助对你们没用,先别急着说"AI不行",问问自己:
反思的几个维度:
正如"贫穷的微笑"说的:"不拥抱AI就死",这话虽然极端,但趋势是真的:
从今天开始可以做的改变:
记住"磕头法"——不清楚的磕一个,有争议的磕一个。简单,但管用。用对了地方,确实能省不少事。用错了地方,可能更添乱。
正如Bingyao的实践:"现在开会就是看各种copilot生成的周报汇总,但会议效率提升有限。"这就是现实——AI能帮忙,但别指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。
找到适合你团队的方式,该用就用。但如果一直不合适,也许该反思的不是AI,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方式。
进化,或者被淘汰,选择权在你。
这不是未来,这是现在。但现在,也没那么魔幻。
本文采用Build in Public模式创作:基于"贫穷的微笑"提供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案例,通过生成初稿→群友反馈讨论→调整优化→再次生成的迭代方式完成,融合了星尘洞见群内多位群友的观点和经验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2025-08-20
企业级智能体入场,AI实验时代已经落下帷幕?
2025-08-19
企业迎来“数字员工”,开启软件交付新时代
2025-08-17
人工智能 | 股价暴涨 30% 背后:Duolingo 的 AI 转型启示录
2025-08-06
AI落地案例:一家农业公司怎么用AI迭代财务工作?
2025-07-30
在 BetterYeah,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企业生产力范式
2025-07-23
最容易被AI替代的是这三类创业者
2025-07-21
AI Agent流程落地的八个关键挑战与解法
2025-07-17
麦肯锡深度分析:Agentic AI不是工具而是数字员工,搞定治理与信任的企业已经抢占先机
2025-05-27
2025-07-17
2025-06-24
2025-06-08
2025-07-21
2025-07-04
2025-07-17
2025-06-21
2025-06-27
2025-07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