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POC, 零成本试错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AI原生团队的会议革命:磕头法如何让7个人干100人的活

发布日期:2025-08-24 10:51:16 浏览次数: 1573
作者:星尘洞见

微信搜一搜,关注“星尘洞见”

推荐语

AI原生团队如何用"磕头法"让7人完成100人的工作量?揭秘高效会议的革命性方法。

核心内容:
1. "磕头法"工作原理:Supervisor角色与AI裁判机制
2. 工具选择策略:自动化记录vs人工精炼输入的优劣对比
3. 最佳适用场景:方案评审与技术选型类会议效果最佳
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 

本文通过Build in Public方式与星尘洞见群友共创完成,核心思想来自"贫穷的微笑"的实战分享

引言:会议室里的新成员

"我们公司的各种决策都是这样搞的,一堆高管开会投屏就投Gemini。"

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当传统会议还在为"谁说了算"争论不休时,一些走在前面的团队已经找到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——让AI成为会议的第三方裁判。

一、让AI来主持会议,靠谱吗?

先泼个冷水

Nick说得对:"这个模式要真的好用,估计要等AI能接近贾维斯的能力。"

现在是什么情况?"人工辅助AI主持"——听听这个词,是不是哪里不对?应该是AI辅助人才对吧。




但即便如此,用好了还是能提升不少效率。

先说个事,"贫穷的微笑"他们公司开会,核心就一个人操作AI,其他人围着看。这个操作AI的人,他们叫Supervisor(别和Linux那个supervisord搞混了)。

说白了,Supervisor就是会议里负责和AI对话的人,通常是老板或者项目负责人。为啥要有这么个角色?因为总得有人把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见整理成AI能懂的话,再把AI的回复翻译给大家听。

"贫穷的微笑"团队内部把这套方法叫"磕头法"——不清楚的,磕一个(问AI);有争议的,磕一个。形象又好记。

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

大家讨论,Supervisor整理问题输入给AI,AI给方案,不满意就改改再问。就这么简单。

关键是什么让这个方法好用:

  • • AI没有立场,不会偏袒任何人
  • • 所有人看着同一个屏幕,信息透明
  • • 有分歧了,"磕一个",让AI来评判
  • • 不清楚?"磕一个"就清楚了

工具选择:自动化 vs 人工总结

自动化工具路线

  • • 飞书妙记/腾讯会议:自动生成会议纪要
  • • 豆包语音/通义听悟:实时语音转文字
  • • 优点:轻松,全程记录,不遗漏
  • • 缺点:内容冗长,AI可能被无关信息干扰

人工总结路线(贫穷的微笑团队)

  • • Supervisor现场总结要点
  • • 手动输入关键问题给AI
  • • 优点:精练、直击要害、AI回复更准确
  • • 缺点:对Supervisor要求高,脑负荷重

怎么选?看团队情况:

  • • Supervisor能力强、会议焦点明确 → 人工总结
  • • 会议内容庞杂、需要完整记录 → 自动工具
  • • 可以混合:自动记录做备份,人工总结问关键

适用性说明:这个方法不是万能的

先泼点冷水。正如群友Bingyao说的:"没觉得AI在开会提效这件事上能提升特别大的效率。"确实,AI辅助会议有它的适用场景。

什么时候效果好

1. 方案评审类会议

  • • 参会人提前准备好方案文档(架构图、数据对比、风险评估)
  • • 会上主要是对比和决策,不是从零开始想方案
  • • AI的价值:快速对比多个方案的优劣,给出客观评估

2. 技术选型会议

  • • 各技术负责人带着调研结果来(性能测试、社区活跃度、学习曲线)
  • • 不是临时起意要选什么技术
  • • AI的价值:综合评估技术栈,预测潜在问题

3. 项目复盘会议

  • • 有明确的数据和事实(延期天数、预算超支、bug数量)
  • • 不是互相推卸责任的批斗会
  • • AI的价值:客观分析问题根因,提供改进建议

4. 预算分配会议

  • • 各部门带着详细的需求清单和ROI分析
  • • 不是拍脑袋要资源
  • • AI的价值:基于数据做权衡,给出分配建议

什么时候效果一般

1. 创意策划会议

  • • 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
  • • AI的建议往往太常规、太"正确"
  • • 创意需要人的灵感碰撞,AI反而是束缚

2. 团队建设会议

  • • 涉及人际关系、团队氛围、个人情感
  • • AI理解不了会议室里的微妙气氛
  • • 有些话只能意会,给AI说不清

3. 紧急事故处理会

  • • 现场信息混乱,各种消息满天飞
  • • 没时间整理成结构化输入
  • • 需要的是快速反应,不是完美方案

4. 跨部门撕逼大会

  • • 表面上讨论方案,实际上是利益博弈
  • • AI给不出能平衡各方利益的"政治正确"方案
  • • 需要的是妥协的艺术,不是最优解

会前准备是关键(很多人忽略这点)

会议成功的本质(AI改变不了)

Bingyao总结得精准:

  • • 会前准备决定一半成败(context是否对齐)
  • • 会中效率看三点:参会人专业度 + 沟通水平 + 主持人把控
  • • AI只是工具,人不行,工具再好也白搭

参会人员的准备

  • • 不要带着"想法"来,要带着结构化的方案
  • • 提前准备一页纸总结:问题是什么、我的方案、数据支撑
  • • 如果讨论技术,把关键代码、架构图准备好
  • • 如果讨论业务,把用户数据、竞品分析准备好

Supervisor的准备

  • • 提前梳理议题框架,知道要问AI什么
  • • 设定明确的决策标准(成本优先?时间优先?质量优先?)
  • • 准备好prompt模板,不要现场现想
  • • 预估每个议题的时间,现场总结超过5分钟的就别用AI了

时间成本考量

  • • 如果整理输入要20分钟,AI回复2分钟,讨论10分钟 = 32分钟
  • • 如果直接讨论30分钟能出结果,就别折腾AI
  • • 但如果已经争论30分钟没结果,"磕一个"可能5分钟搞定

具体案例对比

✅ 成功案例:某公司技术方案评审

  • • 三个团队各自准备了设计文档(10页PPT)
  • • 会议开始,每个团队5分钟陈述
  • • Supervisor总结三个方案的核心差异,问AI
  • • AI给出对比表格:性能、成本、风险、实施难度
  • • 团队基于AI分析,15分钟达成共识
  • • 原本2小时的会,45分钟结束

❌ 失败案例:某公司产品创意会

  • • 大家想讨论"怎么提高用户留存"
  • • 花了30分钟给AI描述现状和困境
  • • AI给的建议:优化新手引导、增加社交功能、搞积分体系
  • • 团队反应:这些我们早想过了...
  • • 最后还是靠头脑风暴想出了新点子
  • • 结论:AI没帮上忙,反而浪费时间

记住coso的话:"输入条理越清晰,描述越结构化,边界清晰,AI的输出能力,比大部分人要好。"反过来说,输入乱七八糟,AI也救不了你。

黄金原则:如果你没法在2分钟内向同事说清楚问题,也别指望AI能帮你。

还有个扎心的真相:人数问题

Bingyao说得好:"理想开会人数也就3-5个人,再多会议效率和质量会急剧下降。"

薇冷更是一语道破:"小会大决策,大会小决策。"

大铭的实践也证实了:"最近大决策没有超过4个人的。"

所以别指望AI能拯救你的20人大会。人太多,神仙也救不了。

二、实施流程:如何开一场AI驱动的会议

准备阶段

路线一:精简人工版(贫穷的微笑团队)

  • • 选定能力强的Supervisor(要求:快速抓重点、简练表达)
  • • 投屏GPT/Gemini界面
  • • 准备好核心议题

路线二:自动工具版

  • • 开启会议记录工具(飞书妙记/腾讯会议/豆包语音)
  • • 设置好AI总结功能
  • • Supervisor负责筛选和提炼

路线三:混合版

  • • 自动工具全程记录(做备份)
  • • Supervisor实时总结关键点(问AI)
  • • 会后用完整记录补充细节

会议进行

  1. 1. 提出议题:参会人员陈述各自观点
  2. 2. AI介入:Supervisor向AI描述当前讨论点
  3. 3. 方案生成:AI基于输入给出解决方案
  4. 4. 讨论验证:团队评估AI方案的可行性
  5. 5. 迭代优化:不满意则调整问题,重新生成

决策输出

  • • AI方案被所有人接受后,形成决议
  • • 会议纪要由AI直接生成
  • • 行动项分配清晰明确

三、实战场景:不同团队的AI会议实践

传统团队的痛点:3小时开会,2小时在扯皮

这种场景估计大家都遇过:业务方说下周必须上线,研发说需要重构至少一个月,测试担心质量风险,PM说人手已经排满了。然后大家开始各说各的,谁也不服谁。

正如coso说的:“因为有了AI之后,觉得很多讨论就是无意义的。”确实,与其花2小时各说各的,不如“磕一个”——让AI给个方案。

有了AI怎么玩?PO作为Supervisor,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后问问AI。AI快速分析:“这个功能可以分两步走,先做个简化版下周上,完整版下个迭代再说。”还顺便给出了具体的排期表和风险点。

结果?原本3小时的会,1小时就搞定了。

有意思的是,不同团队选择不同工具:

  • • A公司用飞书妙记,结果AI看了3000字会议纪要还是没搞清重点
  • • B公司的CTO亲自当Supervisor,3句话总结完,AI秒懂
  • • C公司折中:豆包语音全程录,CTO只挑关键时刻"磕一个"

没那么顺利的案例

当然,不是所有团队都能玩转AI会议。

D公司的尴尬:他们兴冲冲地用飞书妙记录了整场会议,结果AI总结出来的重点完全偏了。为啥?会议上70%时间在闲聊,真正的决策就几句话,AI分不清主次。

E公司的放弃:试了一次AI辅助决策,结果团队更乱了。有人质疑AI的建议,有人觉得还不如自己想,最后还是老板拍板。他们的结论:"AI挺好,但我们还是习惯老方法。"

**关键在哪?**马工(群友)一语道破:"LangChain里的Supervisor概念才是关键。"说白了,Supervisor不行,AI再强也白搭。就像给你一把屠龙刀,你不会用,还不如菜刀顺手。

敏捷团队的玩法:一号位+AI,决策效率翻倍

大厂内部创新项目经常遇到这种情况:选React还是Vue?用微服务还是单体?技术Lead们各有各的想法,一号位又不懂技术细节,很难拍板。

现在怎么做?一号位当Supervisor,把大家的方案都输入给AI,让AI分析各个技术栈的优劣势、性能对比、社区活跃度、团队学习成本等等。

AI不仅给出建议,还会列出潜在的技术债务和风险点。一号位拿着这份分析,决策起来底气十足,团队也服气。

AI原生团队:7个人干100人的活

最震撼的是"贫穷的微笑"的实践。他们公司7个核心成员,开一次会要讨论的事情包括:产品要做什么、技术怎么选、市场怎么推、钱怎么花。

换作传统团队,这得开几天会。但他们30分钟就搞定了。怎么做到的?CEO当Supervisor,把所有问题都交给AI,AI不仅给出决策建议,还直接生成任务列表。

更绝的是,很多执行工作直接交给AI和远程协作者去做。他们的话说得好:"真正工作的是AI啦!"

四、三种团队模式对比:找到你的定位

团队特征对比

维度
传统研发团队
敏捷创新团队
AI原生团队
人员规模
20-100+人
10-20人
5-7人核心
角色分工
细分明确(PO/研发/测试/PM等)
相对灵活(一号位+核心团队)
高度融合(一人多角)
决策链条
层级审批,周期长
一号位快速决策
扁平化,实时决策
会议时长
2-3小时常态
1-2小时
30分钟内
AI角色
辅助工具
决策参谋
虚拟员工
工作模式
集中办公为主
混合办公
完全分布式
产出效率
基准线
2-3倍
10倍+

看到了吗?AI原生团队只有5-7人。

不是他们不想扩张,是人多了真的没用。这印证了群友们的共识:

  • • 3-5人是理想会议规模
  • • 超过10人基本就是走过场
  • • 20人以上的会议,别指望有什么产出

AI在不同团队中的定位

传统团队中的AI

  • • 定位:效率工具,减少会议时间
  • • 价值:解决跨部门沟通障碍
  • • 局限:组织结构限制了AI潜力发挥

敏捷团队中的AI

  • • 定位:决策参谋,参与决策
  • • 价值:加速创新,提供数据支撑
  • • 特色:一号位的得力帮手

AI原生团队中的AI

  • • 定位:核心生产力,承担具体工作
  • • 价值:成倍提升产能
  • • 颐覆性:改变了公司的基本形态

五、怎么开始?看你是哪种团队

传统团队:先试试水

别想一口吃成胖子。先找个最痛的会议类型(比如技术评审)试点,培训一两个Supervisor,看看效果。行的话再推广,一步步来,半年到一年就能看到明显改变。

敏捷团队:直接全力投入

你们本来就灵活,一号位先学会用AI,然后把AI拉进迭代里。一两个月就能掌握,三个月后你会发现团队人数可以减半,产出却翻倍。

创业公司:一开始就AI原生

如果你刚起步,那太好了。直接5-7个人的核心团队,每个人都要有AI思维(不是会用ChatGPT那么简单)。文档写清楚,让AI和远程协作者都能看懂。

Supervisor的修炼: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好

划重点:Supervisor的能力决定AI输出质量。

当Supervisor不容易,特别是选择人工总结路线:

  • • 要快速抓住讨论重点
  • • 要把争论转化为清晰的问题
  • • 要懂得什么时候该"磕"
  • • 要扛得住思考压力

更重要的是,Supervisor得会"翻译"。把人话翻译成AI能懂的结构化输入,再把AI的输出翻译成团队能执行的方案。这个翻译质量,直接决定了AI的效果。

正如马工强调的:"Supervisor才是真正的关键。"你给AI的输入是垃圾,它给你的输出也是垃圾。你的问题清晰、结构化、边界明确,AI的回答才会精准有用。

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是CEO或一号位来当——他们本来就得做这些事。

如果团队还没有这样的人,老老实实用自动工具,慢慢培养。别指望AI能代替人的思考,它只是放大你的能力——你强它就强,你弱它也帮不了你。

几个坑要注意

  1. 1. AI不背锅。出了问题,责任还是人的
  2. 2. 敏感信息别往AI里扔
  3. 3. 团队需要时间适应,别太急

工具选择就看需求:GPT-4/Claude做复杂决策,Gemini集成Google全家桶,怕泄密就本地部署。

六、这不只是改变会议

说白了,这是工作方式的一次尝试。

以前是金字塔,一层层往上报。现在是网络,每个人都能通过AI获得决策支持。

以前开会是各自站队,互相扯皮。现在大家都对着AI,反而能一起找方案。

以前决策靠"我觉得",现在有数据有分析,更靠谱。

但也别太乐观。AI不是万能的,它只是个工具。

最后说两句:理性看待AI辅助

理想与现实

理想:AI像贾维斯一样,自动主持会议,人类躺平。

现实:还得人工辅助AI,Supervisor累得够呛。

但即便如此,比起传统的扯皮大会,还是进步了。

记住几个实用建议:

  • • 重要决策控制在3-5人
  • • 会前准备比AI工具更重要
  • • "小会大决策,大会小决策"
  • • AI现在只是个助手,别指望它当主角

"贫穷的微笑"的话很扎心:"不拥抱AI就死,这次连汤都没有。"

但Nick说得也对:"应该是大家内卷太累了,期待AI能减轻点工作负担。"这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——我们不是真的相信AI能改变一切,只是太累了,想找个帮手。

别人30分钟开完会,你3小时还在扯。别人7个人干100人的活,你100人还在互相推脱。这是现实,但也别焦虑。

AI是工具,不是救世主。它能帮你提效,但前提是:

  • • 你得会用(Supervisor要给力)
  • • 场景要对(适合的会议类型)
  • • 期望要合理(辅助而非替代)

但这里有个扎心的问题要问自己

如果你发现AI辅助对你们没用,先别急着说"AI不行",问问自己:

  • • 我们的会议是不是太混乱?(没议题、没准备、没结构)
  • • 我们的讨论是不是太发散?(说了半天不知道在讨论什么)
  • • 我们的方案是不是太模糊?(全是"大概"、"可能"、"应该")
  • • 我们的团队是不是还在用10年前的方式工作?

反思的几个维度

  1. 1. 如果AI理解不了你们的讨论,可能是你们自己都没说清楚
  2. 2. 如果AI的建议太普通,可能是你们的问题本身就很普通
  3. 3. 如果整理输入要半小时,可能是你们平时就缺乏结构化思考
  4. 4. 如果团队抗拒AI,可能是大家还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

进化还是被淘汰

正如"贫穷的微笑"说的:"不拥抱AI就死",这话虽然极端,但趋势是真的:

  • • AI原生团队:7个人,结构化工作,30分钟决策
  • • 传统团队:100人,各自为政,3小时扯皮
  • • 差距会越来越大,不是AI的问题,是工作方式的问题

从今天开始可以做的改变

  • • 开会前要求每人准备一页纸方案
  • • 讨论时用结构化的方式表达(问题-原因-方案-数据)
  • • 会后输出明确的决策和行动项
  • • 即使不用AI,这些改变也能提升效率
  • • 当你们能做到这些,AI自然就能帮上忙了

记住"磕头法"——不清楚的磕一个,有争议的磕一个。简单,但管用。用对了地方,确实能省不少事。用错了地方,可能更添乱。

正如Bingyao的实践:"现在开会就是看各种copilot生成的周报汇总,但会议效率提升有限。"这就是现实——AI能帮忙,但别指望它能解决所有问题。

找到适合你团队的方式,该用就用。但如果一直不合适,也许该反思的不是AI,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方式。

进化,或者被淘汰,选择权在你。

这不是未来,这是现在。但现在,也没那么魔幻。


本文采用Build in Public模式创作:基于"贫穷的微笑"提供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案例,通过生成初稿→群友反馈讨论→调整优化→再次生成的迭代方式完成,融合了星尘洞见群内多位群友的观点和经验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
 

欢迎加入群聊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POC验证,效果达标后再合作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