😵 我的AI使用困惑现场
前几天,我们进行了一次磨稿活动。
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磨稿:就是在正式例会前,大家提前分享演讲稿子,其他人给出反馈建议,帮助演讲者优化内容。这是头马很重要的互助传统。
这次有5个小伙伴参加,讨论了1个小时。小A分享摆摊创业故事,小B讲美国遇车祸的经历,小C聊徒步旅行中丢失耳机的感悟...
讨论特别精彩,大家的反馈也很有价值。我想把这次磨稿的精华整理出来,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复习学习。
于是我拿出了我常用的"知识点萃取提示词",把录音转文字丢进去。
结果是这样的:
我来帮你从课程逐字稿中提炼核心知识点。让我先读取文档内容,然后按照你的要求进行系统性整理。
📚 课程知识点提炼
知识点清单(目录)
看起来...还行?该有的信息基本都提取了,知识点归纳得很清晰,结构也很工整。
但总感觉差点什么。
怎么说呢,就像吃了一顿营养齐全的配餐,该有的营养都有,但就是没有妈妈做的那道菜的温度和味道。
如果我把这个结果分享给其他小伙伴,他们能感受到现场那种温暖的互助氛围吗?能体会到每个人收获成长时的那种喜悦吗?
我开始怀疑:是不是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?
🔄 一个实验
我想起了做产品时的一个原则:
专用功能往往比通用功能更有价值。
既然通用的"知识点萃取"提示词效果平平,那我能不能创建一个专门针对"头马磨稿录音分析"的提示词呢?
说干就干!我开始思考:
• 头马磨稿和普通会议有什么不同?
• 参与的朋友们最需要从中获得什么?
• 怎样才能保留现场的温度和价值?
我花了点时间,专门设计了一个"头马多人磨稿录音分析提示词"。不同于通用版本,这个提示词:
🎯 针对头马文化:强调每个人的贡献和成长
📝 针对磨稿场景:专门分析演讲反馈的价值
💝 针对情感温度:用"珍贵的成长礼物"框架
🌟 针对学习价值:帮助观察会员理解磨稿的意义
💡 结果让我眼前一亮
用同样的录音转文字内容,我试了新的专用提示词。
结果出来的那一刻,我忍不住说了声"哇"!
这就是我想要的味道!
先看框架结构对比:
通用版本目录:
知识点清单(目录)
专用版本目录:
📋 内容结构
• 磨稿会议概览 - 整体氛围和参与情况
• 演讲者逐一分析 - 每个人的亮点和收获
• 整场磨稿精华 - 跨演讲学习点和群体智慧时刻
• 珍贵的成长礼物 - 每个人都收到了什么礼物
• 送给未来观众的礼物 - 三种演讲类型的实用建议
• 最温暖的收获 - 头马文化的深层价值
• 最值得传承的3个宝藏 - 可复用的方法论
看到区别了吗?
再看具体内容对比,同一场磨稿的结尾总结:
通用版本:
核心收获总结
本次磨稿会议展示了高质量演讲打磨的完整流程:从初稿分享到反馈优化,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对演讲品质的追求。
三个关键洞察:
• 故事的力量在于连接:个人经历只有与听众产生共鸣才有价值...
• 细节决定沉浸感:具体的感官描述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抓住听众注意力
• 反馈的艺术在于建设性:好的反馈不仅指出问题,更重要的是提供解决路径
专用版本:
🌟 最温暖的收获
这次磨稿最打动我的,不是技巧的提升,而是那种真诚的关怀。每个人都在用心倾听,用心反馈。
这就是头马最珍贵的地方:我们不只是在学演讲技巧,我们是在学着如何更好地理解彼此,支持彼此的成长。
🔥 最值得传承的3个宝藏
1. 共鸣的魔力:好的演讲不是展示你多特别,而是帮助观众发现"原来我们如此相似"。那些让你紧张、质疑、不安的时刻,往往是最能连接人心的地方。
2. 反馈的艺术:真正有价值的建议来自于先理解、再共情、最后才给方法。
3. 成长的礼物: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。当你用心为他人的演讲出谋划策时,你的思考力、共情力、表达力都在悄悄提升。这是磨稿活动最大的秘密。
差别一目了然!
通用版本像工作报告:信息全面,逻辑清楚,但读起来有点累;专用版本像朋友分享:有温度,有感情,让人想继续读下去。如果说通用版本我给6分(及格但不出彩),这个专用版本至少8.5分!
同样的内容输入,效果竟然可以差这么多。
为什么专用版本这么惊艳?看看它的设计思路:
🎯 针对头马文化:不是普通的会议记录,而是成长伙伴的互助时刻
📝 针对磨稿场景:专门分析演讲反馈的价值,而不是泛泛整理信息
💝 针对情感温度:用"珍贵的成长礼物"框架,保留现场的温暖感
🌟 针对学习价值:帮助观察者理解磨稿的深层意义
看到了吗?同样是AI整理,专用提示词会:
🎯 一个重要的发现
这次实验让我有了一个重要感悟:
场景越细分,AI可以发挥的价值越高。不要奢望一个提示词解决全部问题,场景化、精细化,才能出精品。
为什么专用提示词效果更好?因为它:
理解场景的独特性
• 磨稿活动不是普通会议,它是成长伙伴的互助时刻
• 参与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,更是被看见、被鼓励的感受
匹配具体的需求
• 不是所有内容都平等重要,哪些是亮点、哪些是突破需要区分
• 不同的人关注不同的价值,演讲者看重反馈,观察者想学方法
保留情感的温度
• 冰冷的数据整理 vs 有温度的成长记录
• 机械的信息归类 vs 人性化的价值呈现
💎 最重要的启发
大家一定要明白:
AI是需要我们精心调校的合作伙伴。
垃圾进垃圾出,宝藏进宝藏出。
细分一步,惊艳十分。越了解场景,越知道什么是"好",越针对细分场景设计,越能得到精准的AI高质量提示词。
"工具不会让你变得更好,但好的使用方法会。"
🎁 送给你的行动建议
如果这个故事对你有启发,建议你立刻尝试:
找出你最常用AI处理的一个场景(比如写邮件、整理会议纪要、分析数据等),花30分钟为它专门设计一个提示词,然后用同样的内容对比测试效果。
相信我,你会有惊喜。
🌟 写在最后
这次小实验给了我一个重要提醒。
不是AI不够聪明,而是我们需要更聪明地使用AI。
场景化思维,其实适用于很多领域:
• 沟通表达:好的演讲不是面向所有人,而是针对特定听众群体精心设计
• 产品设计:最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大而全,而是深度理解特定用户需求
• 工作效率:通用方法只能解决基础问题,针对性优化才能产生突破
当我们愿意为具体场景投入精力去优化时,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有时候,细分一步,惊艳十分。
期待与你一起在AI协作的路上,发现更多这样的小确幸!
📚 如果你想看看那个"磨稿专用提示词"的具体设计,欢迎私信交流
🤖 关于我:Felix,AI产品经理,喜欢在实践中发现AI协作的更多可能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欢迎分享给同样在探索AI使用的朋友 ❤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