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班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进行语音记录时,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话题,我想要去挖掘一下「我对人味的理解」。
「人味儿更可能代表的是一个人在什么环境中长大,经历了什么事。不管是喜怒哀乐,当他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,他对这个事件所发出的属于他自己的描述、思考和感叹,这才是人味儿。」
这句话是就是我对于我自己的观察所自然流淌出来的初步结论。
我认为挺对。
过去,我也尝试过让AI写得更有"人味",试过各种提示词技巧,什么"请用轻松的语气"、"加入一些个人感受"、"让表达更自然一些"...
结果呢?
AI确实会在文字里加一些"哈哈"、"嗯"、"就是说"这样的词,但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,像是一个机器人在刻意模仿人类说话。
你可以感受一下这段文字:
直到我回想起最初在健身房的力量训练经历。
当时我刚躺下做了几个杠铃卧推,教练直接说:"你的肩胛骨没有贴紧。"
我当时就有些摸不着头脑,什么叫肩胛骨贴紧?
教练示范了一下,然后去摸他的背部。
我还是不会。
然后,教练直接让我在把肩胛骨贴住后,再往后推一下。
我照着做了,瞬间感觉到背部贴紧在凳子上,整个动作都稳定了很多。
做完这组训练,我突然想到:人味往往体现在细节中,而非语言本身。
刚才这整个描述过程,我没有用任何刻意的"人味"词汇,没有说"我深深地感受到",也没有加什么语气词。我只是还原了当时的具体情况:教练说了什么,我做了什么,身体有什么感受。
但你读完是不是能感受到那种真实感?
这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:我们一直在提示词里要求AI模仿"人味",但真正的人味可能根本不在提示词中。
第一部分:提示词的局限性
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"人味"提示词都在做什么。
"请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写作"、"加入一些个人感受和经历"、"让表达更加口语化和自然"...
这些提示词的问题在哪里?
它们都在试图让AI模仿人类的表达方式,而不是提供人类独有的内容。
就像你让一个从来没有吃过苹果的人描述苹果的味道,他可能会说"甜甜的"、"脆脆的"、"很好吃",但这些形容词能让你真正感受到苹果的味道吗?
不能。
因为真正的味道体验,不在形容词里,在具体的感受过程中。
你可以回想一下吃苹果,咬下去的那一瞬间,清脆的声音,果汁在嘴里爆开的感觉,那种酸甜混合的味道慢慢在舌尖扩散...
你看,这些具体的感受细节,比任何形容词都更能传达"苹果的味道"。
同样的道理,真正的"人味"不在于AI如何表达,而在于AI表达的是什么内容。
第二部分:上下文工程的威力
那什么是上下文工程呢?
简单说,就是你给AI提供什么样的背景信息和素材。
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。
前几天我在思考一篇关于"时间管理"的文章。
传统的提示词方式是这样的:
"请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,语气要轻松自然,加入一些个人感受。"
上下文工程的方式是这样的:
我先给AI提供了这样的背景信息:
"我是一个经常在通勤路上用语音记录想法的人。昨天早上骑车上班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时间管理有个问题:我总是把时间切得很碎,5分钟做这个,10分钟做那个,结果每件事都做不深入。
当时我正好在等红绿灯,看到旁边一个外卖小哥在看手机,我突然想到:他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在碎片时间里完成任务,但为什么他们能做得很高效?
我观察了一下,发现送单多的外卖员有个特点:每次接单都会先看整体路线,然后按照最优路径一次性完成多个订单。他们不是在管理时间,而是在管理空间和路径。
这让我重新思考时间管理的本质..."
然后我让AI基于这个上下文来写文章。
结果完全不一样。
AI写出来的内容充满了具体的场景感,有真实的观察细节,有基于经历的思考过程。读起来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分享他的发现。
关键在于,我没有要求AI模仿任何表达方式,我只是给了它真实的、有细节的、有思考过程的素材。
第三部分:上下文工程的三个层次
基于这段时间的实践,我发现上下文工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。
第一层:事实层
这是最基础的层次,就是提供具体的事实信息。
不是说"我觉得时间管理很重要",而是说"昨天我花了3个小时整理邮件,结果重要的项目推进只用了30分钟"。
不是说"这个方法很有效",而是说"用了这个方法一个月,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40%,具体表现在原来需要2小时的报告现在1小时就能完成"。
具体的数据、时间、地点、人物,这些都是事实层的素材。
第二层:过程层
这个层次要提供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。
不是说"我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",而是说"我停下手头的工作,盯着电脑屏幕发呆了5分钟,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逻辑哪里不对,然后突然想到可能是因为..."
不是说"我尝试了新方法",而是说"我先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,然后按照这个流程试了一遍,发现第三步有问题,于是我修改了..."
真实的操作步骤、思考过程、试错经历,这些都是过程层的素材。
第三层:感受层
这是最深的层次,要提供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。
不是说"我很兴奋",而是说"当我看到结果的那一瞬间,我忍不住握紧了拳头,心跳都加快了"。
不是说"我有点困惑",而是说"我皱着眉头看了看数据,又看了看分析结果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,但又说不出来"。
具体的身体反应、心理活动、情感变化,这些都是感受层的素材。
第四部分:为什么上下文工程更有效?
我觉得原因有三个。
原因一:AI擅长的是信息整合,不是情感模拟
AI的强项是什么?逻辑分析、信息整合、结构化表达。
AI的弱项是什么?情感体验、个人经历、感受细节。
当我们用提示词要求AI"写得有人味一点",其实是在要求它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。
但当我们通过上下文工程提供真实的经历和感受,然后让AI来整合和表达,这就是在发挥AI的长处。
AI不需要模拟人味,它只需要准确地表达人味。
原因二:真实性胜过技巧性
什么叫真实性?
就是这个经历确实发生过,这个感受确实存在过,这个思考过程确实经历过。
什么叫技巧性?
就是通过某种表达技巧来制造"人味"的感觉。
我发现,读者对真实性的感知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。
一个真实的、有细节的经历,哪怕表达得不够完美,也比一个技巧性的、但缺乏真实基础的内容更有感染力。
因为真实性是无法伪造的,它有一种天然的说服力。
原因三:上下文工程才是最大化利用AI的协作
AI是怎么工作的?
它基于输入的信息进行模式识别和内容生成。
当你给它的输入是"请写得有人味一点",它只能基于训练数据中的模式来模拟"人味"。
但当你给它的输入是具体的、真实的、有细节的经历和感受,它就能基于这些真实素材来生成内容。
前者是让AI模仿人类,后者是让AI表达人类。
这两者的差别是巨大的。
第五部分:具体怎么做?
说了这么多理论,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?
我总结了一个三步法。
第一步:素材收集
在写任何内容之前,先问自己几个问题:
比如我要写"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挑战"这个话题,我会先回想:
上个月我在家办公的时候,有一天下午2点,我正在写一个重要报告,突然楼下开始装修,电钻声音特别大。我试着戴耳机,但还是很难集中注意力。我起身关了窗户,但声音还是很明显。
最后我只能收拾东西去咖啡厅工作。到了咖啡厅,我发现虽然也有背景音,但反而比家里更容易专注。我当时就在想,为什么会这样?
后来我意识到,可能是因为咖啡厅的声音是"白噪音",而装修声音是"干扰噪音"。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工作环境对效率的影响...
第二步:细节提取
有了基本的经历素材,接下来要提取具体的细节。
感官细节:电钻的声音、耳机的感觉、咖啡厅的背景音
动作细节:起身关窗、收拾东西、戴耳机
心理细节:难以集中注意力、困惑、突然的理解
时间细节:下午2点、上个月、装修持续的时间
这些细节越具体越好,因为细节是真实感的来源。
第三步:上下文构建
把这些素材和细节整理成结构化的上下文,提供给AI。
不是简单地罗列,而是要有逻辑关系,有因果链条,有思考过程。
比如:
"我要写一篇关于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挑战的文章。以下是我的一个真实经历:[详细的经历描述]。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[具体的洞察]。请基于这个经历和洞察,写一篇深度分析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挑战的文章。"
第六部分:实际效果对比
我用这个方法试了一下,效果确实明显。
传统提示词方式生成的内容:
上下文工程方式生成的内容:
最关键的是,我发现自己不再纠结于"怎么让AI写得像人",而是专注于"怎么让AI更好地表达我的真实经历和思考"。
这个转变很重要,因为前者是让AI模仿人类,后者是让AI服务人类。
第七部分:更深层的思考
这个发现让我再次思考了人机协作的本质。
我们一直在讨论"AI会不会替代人类",但可能问错了问题。
真正的问题应该是:在人机协作中,人类的独特价值是什么?
我现在觉得,人类的独特价值不在于表达技巧,而在于:
1.真实的经历:AI没有身体,没有情感,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
2.独特的视角:每个人的成长背景、价值观、思维方式都不同
3.价值判断:什么重要,什么不重要,这需要人类的判断
4.创意跳跃:从A联想到Z的能力,这是人类思维的特色
AI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传播这些独特的人类价值。
当我们把重点从"让AI模仿人类"转向"让AI表达人类",整个协作关系就变了。
AI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训练得"像人"的工具,而是一个能够放大人类独特性的伙伴。
第八部分:对内容创作的启发
这个认知对内容创作有什么启发呢?
我觉得有三个重要的转变:
转变一:从技巧导向到素材导向
以前我们关注的是:怎么写得更好?用什么技巧?什么句式?
现在我们关注的是:我有什么独特的经历?什么细节最有价值?如何还原真实的过程?
好的内容不是写出来的,是经历出来的。
转变二:从完美表达到真实表达
以前我们追求的是:语言要优美,逻辑要严密,表达要完美。
现在我们追求的是:经历要真实,细节要具体,过程要完整。
真实的不完美,比完美的不真实更有价值。
转变三:从单打独斗到人机协作
以前我们认为:好内容必须是人类独立创作的。
现在我们认为:好内容可以是人类提供素材,AI协助表达的结果。
重要的不是谁写的,而是写的是什么。
结语
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洞察:人味不在语言,在经历;不在形容,在细节;不在完美,在真实。
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,那么:
人味不在提示词中,而在上下文工程中。
因为提示词只能影响AI如何表达,而上下文工程能决定AI表达什么。
而真正的人味,恰恰在于"表达什么",而不是"如何表达"。
当我们停止让AI模仿人类的表达方式,开始让AI表达人类的真实经历时,我们可能会发现:
最有人味的内容,往往来自最真实的人机协作。
你觉得呢?你在使用AI的过程中,有没有类似的发现?
那种不是通过技巧,而是通过真实素材获得的"人味"体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