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语
AI测试平台如何突破技术与人机协同的双重挑战?探索AI在软件测试中的落地实践与解决方案。
核心内容:
1. AI重塑软件测试的转型趋势与机遇
2. 应对AI模型局限性与系统集成的三大策略
3. 人机协同设计的关键挑战与平衡之道
杨芳贤
53AI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AI Test:AI 测试平台落地实践
一、AI 正在重塑软件测试领域
人工智能正在深度改变各行各业,软件测试也不例外。随着 AI 在自然语言理解、图像识别、意图规划等方面的成熟发展,测试方法正在从 “人 + 代码驱动的传统测试” 向 “AI 驱动的智能测试” 转型。
AI 的出现,使构建低门槛、高覆盖、强适应性的测试体系成为可能。
AITest 项目的提出,正是为了探索如何解决测试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。
二、AI 落地的现实挑战
1. AI 模型的固有局限
- 幻觉问题:模型可能输出看似合理却错误或编造的信息,在高精度场景中尤为致命。
- 不确定性:LLM(大型语言模型)是概率生成模型,决策过程不透明,输出难以解释且结果不稳定。
- 性能问题:大模型存在响应速度慢、吞吐能力有限的问题(多模态更严峻),在低延迟、高并发的场景中很难满足要求。
2. 与系统/工作流的集成挑战
系统集成误区
误区一:AI = 聊天机器人
简单地把 AI 理解为交互方式的变化,只关注对话体验,而忽视了 AI 在决策、规划、自动化上的潜力,人为限制了 AI 的价值发挥。
误区二:AI 能力 = 产品能力
把 AI 的生成能力直接当作产品能力,而忽视了完整的 产品化、工程化过程。这样做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 demo,不具备生产可用性。
误区三:直接接入大模型 = 平台智能化
低估工程化的投入。要使 LLM 具备业务理解力、稳定性和可控性,需要大量“辅助工程”,包括数据预处理、模型微调、知识图谱、反馈机制等。
系统集成思路
明确现有工作流
- 梳理清楚现有系统的工作流,明确人、程序各自负责的节点,识别确实存在的痛点。
- 探讨可行的技术方案,评估 AI 接入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。
识别切入点
- 哪些环节可以引入 AI?例如需求理解、环境搭建、用例调试、报告分析。
- AI 能解决哪些痛点?主要聚焦于意图理解、模式识别、信息提取与生成等任务。
集成策略设计
- 执行闭环如何建立?如何通过反馈机制让 AI 持续改进?
- 如何保证 AI 系统具备环境感知和自我调整的能力?
AITest 工作流

3. 与人的集成挑战
AI 的落地不仅是技术问题,也涉及人机关系的再设计。
AI 信心指数
- 一次小失误,就可能大幅削弱他们的信任,破坏其高效工作流。
人机协同困境
- 难以判断 干预时机、修改方式、对 AI 的合理预期。

4. 产品交互与 AI 效果的优先级
在 AI 项目中,产品交互的价值常被讨论,有两种观点:
交互重要派
- 好的产品交互是兜底手段,在 AI 出现不确定性时,引导用户修正;
交互不重要派
- 如果 AI 效果不好,再好的交互也无济于事,无法真正解决用户目标。
实践建议
- 早期项目:优先打磨 AI 核心能力,确保核心流程跑通。
- 中期项目:完善交互作为兜底,优化流程,保证最基础的用户体验。
👉 总结:好的交互体验是必要条件,但真正的优先级应当给到 AI 核心能力。

三、AI 驱动测试的理想与现实
- 理想愿景:完全自动化测试 —— AI 能够独立理解需求、生成用例、执行验证,甚至自动修复。
- 现实状态:目前的 AI 还难以独立承担复杂逻辑处理、数据初始化、状态追踪等任务。
因此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AI 测试必然处于 “AI + 人” 协同模式。
人机协同,是当前价值最大化的可行路径。
换句话说,AI 测试的未来方向很明确:走向完全自动化。但在能力尚未成熟之前,我们必须接受一个“AI + 人”共存的过渡阶段。
什么时候能实现理想愿景?要么依赖大模型能力的重大突破,要么通过更强的工程化手段解决幻觉、不确定性、性能等问题。
👉 所以,完全自动化是目标,但人机协同才是当下的现实与必经之路。
四、AITest 的项目经验
1. 核心经验总结
经验一:模型 ≠ 系统
模型只是具备单一能力的 Agent,应专注于特定任务。凡是可以由传统程序解决的,不必交给模型。
- 人始终保持最终控制权,并通过反馈机制修正 AI 的结果。
经验三:AI Native ≠ 颠覆产品形态
AI 的价值在于增强功能、优化工作流,而不是推翻既有产品形态。
解决痛点 > 炫技式重构,这是更现实的落地路径。
2. 实践要点
模型定位与预期管理
- 明确 LLM 的核心价值(意图理解、模式识别、原因分析等),不要期待它成为万能解法;
- 避免过度依赖,把 AI 视为“辅助工具”更符合当前能力。
人机职责划分与协作
- 清晰定义边界:AI 负责用例生成、初步分析;人负责审核、决策、确认;
- 设计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,让用户能随时修改 AI 结果并提供反馈。
工作流程闭环
- 数据驱动:沉淀 AI 生成结果、执行数据、缺陷与反馈;
- 效果评估:设定指标(用例生成效率、缺陷发现率、误报率、修正成本);
- 持续迭代:定期优化 Prompt、模型与知识库,保证系统长期演进。
五、AI × 程序的协同设计
1. AI 与程序的角色
AI 的角色
- 负责理解、规划与探索,这些任务是传统程序难以胜任的;
- 在这些场景中,AI 扮演了“人的能力”,能够处理模糊、非结构化信息。
程序的角色
- 在绝大多数标准化、重复性的任务中表现稳定可靠,效率高于 AI。
协同原则
在设计 AI 产品或 AI 驱动的测试系统时,应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优势:
2. AITest 实践示例:用例执行
- 对程序执行失败或边界异常的用例进行补充执行,提升整体稳定性。
- 形成 AI + 程序的闭环协同,持续提升测试质量与效率。
六、反馈与优化的重要性
AI 的输出天然存在不确定性,因此失败是优化的前提。在 AI 项目中,反馈与优化是持续提升系统能力、实现可控性的核心机制。
闭环优化的核心目标
让 AI “记住教训”、形成偏好、学习更优策略,构建可追踪、可学习、可演进的系统能力。
关键步骤
- 通过量化效果评估优化策略,确保 AI 输出可控和可预测。
📌 核心理念
反馈与优化不是一次性的修复动作,而是系统性能力的建设。
持续沉淀数据、迭代优化提示、量化效果,形成闭环,让 AI 在实践中不断进化.

七、未来展望
AI 在软件测试中的演进将分为三个阶段:
结束语
AI 在测试领域的应用,核心在于 工程化思维 + 人机协同模式。
通过合理的模型定位、清晰的职责划分、完善的反馈机制,AI 才能逐步从辅助走向驱动,最终实现自主化测试。
AITest 项目的实践表明:AI × 程序 × 人 的协同,是推动测试智能化的最佳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