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私有化部署
AI知识库

53AI知识库

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


LLM企业赋能(3/3)

发布日期:2025-05-13 07:24:08 浏览次数: 1514 作者:AI慢思考
推荐语

LLM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团队协作与信息管理,提升工作效率。

核心内容:
1. LLM在团队信息记录与利用中的角色和应用
2. 通过LLM提升信息评价、查询和加工的效率
3. LLM对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战略赋能框架

杨芳贤
53A创始人/腾讯云(TVP)最具价值专家

前两篇文章从个人视角探讨了如何利用LLM实现工作中的赋能。本篇将从团体和企业视角出发,继续探讨LLM赋能。

01

团队赋能

在企业环境中,员工需要通过与他人协作完成工作。团队协作要求信息在不同成员之间的高效流动。LLM可以在信息记录信息利用两方面发挥作用。

先说信息记录。工作中存在大量通过语音传递信息的场合,如例行会议、一对一任务培训、面试、临时讨论等。

在传统情境下,这些沟通内容往往没有被完整记录。即使在一些正式会议上安排了专人做会议记录,也难以捕捉所有沟通细节。会议记录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LLM应用支持自动文字转录功能。企业协作工具如腾讯会议或飞书已内置AI会议记录功能。而消费级LLM应用(如豆包或通义)也提供了语音记录功能,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对于口头沟通的记录。

这些应用不仅能将语音精确转为文字,还能智能区分不同发言人,自动总结关键观点,生成行动清单,甚至构建直观的思维导图,使信息记录更加全面高效。

但记录信息并非目的,而是手段。真正的目的是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利用,从中挖掘价值。我将信息利用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类:评价查询加工

1. 评价

我们可以借助LLM对沟通内容进行客观评价,以提高未来沟通质量:

  • 对于会议:评估讨论效率、团队沟通模式和决策过程

  • 对于培训:分析内容结构逻辑性、知识点覆盖度和表达清晰度

  • 对于面试:评价应聘者表现,同时评估面试官的提问技巧和面试流程合理性

2. 查询

之前提到我们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,并通过LLM进行问答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查询可以是双向的。我们既可以自己查询已记录的信息,也可以让他人通过LLM查询我们的知识库。

相信不少人在工作中都有这样一个困扰 —— 常被同事的询问打断自己的工作,而有些问题甚至被反复询问。

基于LLM构建的个人知识库可以成为我们的数字分身,代替我们回答这些常见问题。即使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,同事仍将问题抛给你,你也可以将搜索信息、组织语言的工作交给LLM,自己仅需进行信息的核对和复制黏贴。

3. 加工

当积累了基础信息后,我们可以通过LLM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丰富。

例如,在为同事讲解某项任务操作流程并通过LLM应用记录后,我们利用LLM在此基础上生成正式的培训文档或一份SOP操作手册的初稿,大幅提高知识沉淀和传递效率。

02

企业赋能

当提到一项技术的企业赋能,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一套复杂庞大的系统。而战略级变革还会涉及到组织架构的调整。

这些暂不做讨论。我仍然将以“信息”为锚点,从大语言模型(LLM)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出发,构建其对企业赋能的思考框架。

在前文关于个人赋能的讨论中,我们拆解了知识工作者对信息的各类操作,探讨了LLM在信息获取、处理与输出环节中的作用。而在团队赋能部分,我们则聚焦于信息在多角色之间流动时,LLM所能提供的支持。

个人或团队中不同成员对信息的操作,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行为,而是总会被某种“流程”所串联

这种流程,可能是员工脑海中潜移默化的隐性步骤,也可能以标准操作流程(SOP)的形式显性存在,或者通过泳道图展示为跨角色、跨部门的协作路径。

企业正是将具备不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个体,通过流程有机整合,共同完成单个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复杂任务,从而创造价值。

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,完成任务往往都需要依赖多个工具。

对于单人任务,知识工作者通常需要频繁在不同的信息处理工具之间切换,例如从邮箱中获取资料、在文档中编辑内容、再将结果整理进表格。这种“跨工具”的操作是由人类的认知链条来衔接的。

而在多人任务中,信息的传递往往通过文件(如Excel、Word)或系统(如CRM、ERP)来实现,串联起不同角色的协作。

这也正是当前LLM在执行复杂任务时的核心瓶颈之一:它本身无法直接操作本地工具、控制文件、或主动访问企业内部系统。换句话说,缺乏统一的工具调用和系统接入能力,使得LLM即便在理解任务上表现出色,也难以独立完成需要跨工具、跨系统的信息流任务
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一个理想状态是:打通信息流转的各节点,从而提升自动化水平,降低人工干预成本

这就引出了当下备受关注的一项技术方向:AI智能体(Agent

OpenAI将其定义为“可以代替你独立完成任务的系统”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当LLM能够联网搜索并根据搜索结果回答用户问题时,它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智能体特征。

而Anthropic的定义则更为具体“能够自主决定任务处理流程、动态调用工具、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系统”。这个定义点明了智能体的两大核心能力 —— 决定任务处理流程动态调用工具

前者依赖于LLM本身的推理与规划能力,随着推理模型的飞跃,这一能力正在快速增强;而后者则必须依托于目前大热的 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,模型上下文协议)

MCP 是由 Anthropic 推动的一项开放协议,旨在通过标准化接口,使LLM能够无缝集成外部的数据源、工具和服务。它就像AI世界的“USB-C接口”,为智能体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通用连接方式。

当企业希望让AI智能体代替人来完成复杂任务时,需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:能力价值

1. 能力

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任务目标,向LLM明确告知可用工具的范围,观察其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任务流程,以初步评估其规划能力。虽然制定流程并不等于具备调用工具的能力,但这是迈向执行的关键第一步。

而目前已有多个基于MCP协议的工具平台,可以用于快速判断特定任务所需的工具是否已经被支持。

2. 价值

我们更希望将智能体应用于高价值的任务上。这个“价值”可以来源于任务本身的业务影响力,也可能是该任务在企业内的重复执行频率。

企业可以将所有候选任务放置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,以“价值”和“能力”为两个轴,形成一张任务优先级图谱,从而为智能体的部署提供决策参考。

03

结语

自年初DeepSeek掀起LLM热潮以来,各类企业纷纷发布了自己AI战略以及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新闻。

然而,当我与一些在大厂工作的朋友交流时发现,即便这些公司自身拥有国内顶尖的大语言模型及相关应用,员工在实际运用LLM进行赋能方面的表现却并不理想。就好比企业一边投入巨资建设复杂的BI系统,而员工却连Excel的基本函数都用不熟练。

通过这三篇系列文章,我以“信息”为核心,分别从个人、团队与企业三个层次出发,探讨了企业如何借助LLM实现赋能,旨在为“LLM企业赋能”这一主题提供一个系统的思考框架。

53AI,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

产品:场景落地咨询+大模型应用平台+行业解决方案

承诺:免费场景POC验证,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,已交付160+中大型企业

联系我们

售前咨询
186 6662 7370
预约演示
185 8882 0121

微信扫码

添加专属顾问

回到顶部

加载中...

扫码咨询